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央视评论员    2021-10-18 09:43:37    央视网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阐明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历史意义,为新时代考古工作指明了远景目标和具体路径,必将激励广大考古工作者继续栉风沐雨、接续奋斗,不断把考古事业推向前进。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100年间,仰韶文化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现代考古学,也在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不断更新进步,走向科学和规范。以殷墟、三星堆、二里头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被发掘,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当今中国正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确保我们的实践创新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推动考古事业努力取得新突破,要立足新阶段,明确新定位,系统规划,科学布局,凝聚多学科、跨学科专业力量,协同攻关,通过“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聚合资源,提高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做好遗产保护、交流共享、整合研究等工作;要创新表达方式,讲好历史文化遗产故事,用互动、沉浸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国古代历史尚有诸多未知领域,广大考古工作者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好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下一篇: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