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收集家长信息是必要的但别过头

2021-10-15 11:19:32    北京日报

近期,全国多地有家长网上建言,呼吁禁止中小学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对此,教育部门回应正在研究优化。

为什么收集家长信息会引发争议?主要原因是家长担心老师“看人下菜碟”。此前,也确有个别失德老师以家长收入嘲讽学生的极端案例,给家长们平添了几分焦虑。不少人担心自己的职业差异、职务高低、财富多寡被公开和放大,会影响到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家长们的担忧可以理解,不过,中小学收集家长信息本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算起来,一个孩子的在校时间,少则半天,多则八九个小时。从知识学习,到餐饮运动,再到人身安全,大事小情都要由学校负责,校方登记家长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不仅合理而且必要。至于父母从事什么行业,关系到工作时间安排,家中谁主要负责照顾和辅导孩子等等,了解得详细一些,也有助于更好地看护和教育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帮助。本质上,这也是家校沟通互动的方式和手段。

对此,其实大多数家长都能接受也都愿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信息收集是有边界的,遵循的是必要原则,跟把学生家庭情况摸个底儿掉是两回事。着眼当下的争议,家长们真正抵触的恰恰是“过度”二字。一些学校啥都想了解,一些老师啥都想打听,“家长有没有当官的”“父母一年能挣多少”……有的没的采集一通,话里话外不无“势利”意味,当然会招致相当反感。

对家长信息,学校该采集什么,不该采集什么,采集之后如何规范管理、杜绝滥用,乃至班级群中是否应该限制少数家长故意炫耀权势财富学历等等,其实都值得好好讨论。围绕“服务学生”这一核心诉求,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收集和用好必要信息,并制订出更为清晰的规矩,才能消除无谓的误解,也不给某些人“看人下菜碟”提供可能。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不能抱着彼此猜忌的心态交流。任何一种优化,都应致力于让双方沟通更顺畅、联系更紧密,家校关系更加清朗和谐,才能助力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汤华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
下一篇:“友好九条”让城市更有人情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