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向西开放,丝路明珠绽盛世光华

2021-10-15 11:05:29    人民网

“丝路兴,敦煌兴。”从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起,“敦煌”二字就如璀璨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新时代,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的东风,敦煌完成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再绽盛世光华。

茫茫戈壁中,陡现一片无法形容其形状的蓝色晶体,观众走过丝路、穿过黄沙、穿越古今,恍若身处幻境,历史的脉搏触手可及……近日,“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甘肃敦煌,情景剧《又见敦煌》以“沙漠中的一滴水”为创意理念,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一带一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备感震撼。

昔日驼铃声声,敦煌文化“融汇东西”。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繁荣了商品贸易的同时,更带来观念的碰撞、风俗的交融、文化的互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许多元素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而石窟本身就是交流融合的载体。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敦煌遗书中,除汉文文献之外,还有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等多个非汉文文献;内容涉及佛教、道教、俗文学、域外古语言古宗教、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是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历史见证。

今朝汽笛长鸣,丝路精神发扬光大。物质的丝绸之路曾车水马龙,也曾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但开放、合作的精神已然融入敦煌的血液中,丝路文明之路千秋常在,历久弥新。继往开来,如今,随着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敦煌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随着敦煌文化在“互学互鉴”中不断被挖掘弘扬,随着科技助力“无形的丝路”在网络空间吸睛无数,敦煌,正成为丝路文化和丝路精神的时代践行者,以厚积薄发迎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所带来的机遇。

滴水见太阳。将丝路明珠敦煌精心打造为西部文化旅游新名片,只是甘肃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宏图大志的缩影。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集中财力物力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以踏石留痕的精神,锲而不舍持续推动向西开放。甘肃省开放平台渐成体系、枢纽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经贸合作日益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拓展,大枢纽、大通道优势正日益凸显。共赏敦煌壁画、大漠风铃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乐见兰州、武威、天水三大国际陆港跻身国家向西开放前沿;惊叹2014年以来该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贸易额超过1074亿元……

来自历史,面向未来,灼灼其华。今天的甘肃,正蹄疾步稳行走在向西开放的康庄大道上,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仝宗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康养”项目变“采石场”数年,为何屡报不改?
下一篇:相对小众的户外露营,何以异军突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