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大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2021-09-28 11:25:52    人民日报

不久前,北运河通州段迎来全线旅游通航。从漕运码头出发,沿着全新的航道前行,不仅可以欣赏旖旎风光,还能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行至甘棠船闸,“甘棠鱼跃”4个字跃然闸首,浮雕墙上复刻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潞河督运图》,再现运河河道漕运经济、商贸往来及民俗文化盛景。随船而行,大运河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形态万千的民风民俗令人印象深刻。

水波涟涟,滋养文化。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从古至今,经济往来频密的大运河,见证文化繁荣。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虚实”结合。有横跨运河的古桥,有坐落在运河旁的古寺,有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还有与运河有关的胡同……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彰显古都风韵,受到群众喜爱。流淌的运河,流动的文化,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独特风景。

带着历史和文化积淀,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时代发展的基因,融入北京老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近年来,北京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实施机制,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近3年累计安排88项重点项目,成果业已显现。一方面,修复修缮盘活文化遗产,大运河源头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斋堂等10座文物建筑正在进行保护修缮,未来将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向社会开放,增加大运河文化展示空间。另一方面,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正拔地而起,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全部竣工。以大运河为骨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展开,大运河文化空间将更好造福于民。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运河遗产活起来。走进坐落于运河岸边的京杭大运河书院,仿宋式建筑、运河美景和满屋书香融为一体。除了优雅的阅读环境,大运河主题文化空间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提供专属空间,通过文化讲座、非遗体验展示、文创产品创作等,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独特的运河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让人们在参与中了解其蕴含的文化与历史,这种方式既有意思也有意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融合让大运河遗产火起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出23条精品文旅融合游路线,涉及大运河森林公园、“三庙一塔”景区等,覆盖餐饮美食、民俗风貌、历史古迹、非遗技艺等方面。璀璨的大运河文化,无限的运河风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大运河北京段逐渐形成一批“网红打卡地”。千年运河哺育了两岸人民,迷人的水上风光也为文旅融合奏响华彩乐章。

“通达千里,运化古今”。大运河悠然流过千载,流向远方。水运涵养水韵,水韵激扬水蕴,传承历史文脉、讲好运河故事、贴近群众需求,就一定能推动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光彩。(潘俊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运活力映照时代光彩
下一篇:愿集体诉讼助力消费者更好维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