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构筑更多向上向善的社会支点

2021-09-28 11:18:08    人民网

 听说孩子饿了,民宿工作人员专程出去买牛奶;啤酒漏气,卖家二话不说就退款;游玩没带装备,网友免费把滑板借给他们……最近,一则分享自己旅行经历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位北京游客被山东人民的热情善良所感动。“我怎么那么爱山东人民”的真挚夸奖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一方水土之美,美在建筑与环境,更美在人心与善行。短视频中的暖心之举,来自于“好客山东”的文旅品牌,来自于“近者悦、远者来”的齐鲁传统,更来自于“寒者衣之,饥者食之”的互助精神。纵观历史长河,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中,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计较投入与回报、不考虑经济和荣誉,映照着与人为善的道德光芒,也成为中国人热情善良的生动注脚。

着眼社会纵深,从微观角度说,互帮互助是彼此信任的体现,能有效降低人际交往的成本。相反,互相提防、人人自危必将导致寸步难行。从中观层面看,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这不仅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扇窗口,个体形象关乎地域风貌,更是因为善意的不断传递,将使城市乡野变得更加有序与美丽。从宏观视野看,人人舍小我成大家,就能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正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关键时刻,全民一条心、全线一股劲,“硬核山东”“散装江苏”等携手凝聚起化危为机、无往不胜的力量。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良性循环,需要每一个人来共同呵护。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良好风气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任何一点破坏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一段时间以来,之所以一些地方旅游形象受损,正是因为极个别不良行为伤害了社会良知、恶化了道德风气、损害了来之不易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防道德堤坝上可能出现的“破窗效应”,点点滴滴的善意才能汇聚成势不可当的道德江河。

人们常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齐心协力的助人行动中,搭一把手并不难;难的是独自面对他人的困境,仍能做到不围观、不漠视并勇于出手。这需要每个人加强道德自觉,于小事中磨砺品行、传扬美德。值得指出的是,每一次对善行的褒奖都是一堂绝佳的教育课。无论是对见义勇为的奖励、对身边好人的宣传,还是对负面行为的鞭挞、对违法犯罪的处罚,只有为善行撑腰、让恶行担责,才能构筑更多向上向善的支点,推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蔚然成风。(臧 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望西部“雁阵”,篇章新页映发展
下一篇:电动车问题的源头不应当被忽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