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奇葩招聘背后的就业歧视应猛药去疴

2021-09-26 10:48:53    光明网

前不久,来自河北邯郸的宋先生在应聘某公司人事岗位时,竟被要求详细说明自己的恋爱经历和持续时间。对于如此奇葩的要求,公司的说辞是为了考察应聘者的“情商”。恋爱经历、父母兴趣爱好、星座、婚育计划……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与求职内容无关的问题被写进一些企业的招聘要求中。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奇葩招聘背后反映的是就业歧视。

参加一次岗位应聘,在面试时却被问及“你谈过几次恋爱?”“每次持续时间有多长?”“每次恋爱分手原因是什么?”让人不免怀疑面试官要么有较强的窥私欲,要么是在搞恶作剧。虽然很多用人单位用“评估岗位匹配度”为自己开脱,但很明显,其并没尊重应聘者的人格尊严。

隐私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条文中均有相关规定,在保护的状态下,个人隐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相关企业的这种歧视行为已然违法,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如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须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以上5万以下的罚款。但问题在于,发现、取证、执行等是一个技术活,即便最后歧视行为被调查属实,从改正到罚款处罚能否起到震慑作用?

一方面,用人单位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与应聘者的角力中占据着主动,一些保护性条款也让其有恃无恐;另一方面,法律的缺失导致违法的成本很低。几年前,广州中院对广州首例女性就业性别歧视案下达终审判决,判处被告单位——某海鲜酒楼向原告高晓(化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并书面赔礼道歉。2014年11月,杭州女大学生告东方烹饪学校在应聘中性别歧视,法院判学校赔女大学生2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一次赋予了劳动者以司法诉讼的救济手段,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凡是遇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利。不过,劳动者疲于应对繁琐的诉讼,在结果上往往差强人意,直接影响了维权者的积极性,无以形成遏制效应。

行政处罚力度偏轻,民事赔偿也仅具象征性,就业歧视面临的风险如此小,付出的代价如此低,难免一些用人单位明知故犯。梳理法律不难发现,从《宪法》到《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对禁止“就业歧视”无不提及,并作出了限制性规定。然而,“违法之后当如何”的问题,始终找不到一个高效且有力的结果,以道歉、纠正和象征性精神抚慰赔偿的从轻发落的现状不扭转,根深蒂固的就业歧视就无从消除。

人人生而平等,奇葩招聘背后的就业歧视应猛药去疴,完善现有法律,提高惩罚性处罚和赔偿的标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畅通投诉举报和维权的渠道。既要对违法者“零容忍”,又要加大违法成本“强震慑”,如此才能用规则引领,形成健康的就业市场价值导向。(唐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农民丰收节”:让农民搭上现代化快车
下一篇:又现儿童车内死亡,“马大哈”家长是否应追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