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囤”下的教材,没法为知识和成长“保鲜”

2021-09-26 10:37:13    人民网

“家里娃才上二年级,怕教辅快不给卖了,所以就一次性把教辅囤到了六年级……”网友的话道出了部分家长在“双减”政策下依然解不开的焦虑与纠结。

9月23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相关负责人针对家长出于担心大量囤积辅导材料的现象给出回应,具体说明了目前培训材料的双审核制度。同时该负责人明确,只有通过审核才是适用材料,其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才有保障,“培训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根据刚刚出台的管理办法,学科类培训材料实行严格双审核制度,在培训机构自行审查的基础上,再由教育部门进行审查,始终坚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态度与初衷。近日出现家长囤积教辅教材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仍旧体现出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缺乏深入了解。

事实上,“双减”政策具体措施的密集落地,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要把减轻课外负担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考量,更关注他们的综合发展。而对于部分家长,则是在提醒他们拓宽眼界、适当放手,毕竟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紧张状态,也并非“为之计深远”的爱子之道。

部分家长如此“未雨绸缪”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也不难认识到,这种囤积行为本身并不具备合理性。知识体系与教育体系本身就在不断迎来调整和优化,从而变得更适合各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学习成长,一次性囤下的教材并不能成为知识的“保鲜剂”,更未必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辅助指导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囤旧教辅能安抚家长的一时情急,却不能帮助这些家庭解除教育焦虑的“魔咒”。

教育部最近“晒”出的双减“成绩单”表明,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85%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98.03%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

其实,任何能力的培养、任何潜力的激发,都要从广泛的接触与尝试开始,有时候苦口婆心的教育与敦促,还不如循循善诱地引领孩子寻得一点兴趣。“囤”下来的教材和旧观念已经无法为知识和成长“保鲜”,最终往往只能落得“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结果。然而,或许就在孩子们自由享受着学校丰富的课后服务时,这些由孩子们自主发掘的兴趣视野,已经在他们心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陈之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职称评定更加“与职相称”
下一篇:“奇妙”旅程,刚刚开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