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疏堵结合挡住电动车上楼

2021-09-24 16:35:27    北京日报

一起电动自行车楼内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引发全市关注,市住建委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各物业公司立即组织开展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检查,对违规充电的要及时劝阻、制止。与之同时,各区纷纷行动,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集中夜查行动,对违规的物业和个人严格处罚。

近些年,电动自行车因其灵活方便备受大众青睐,与之相伴的,却是“猛于虎”的危险。除不规范行驶导致的大量交通事故外,各地因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室内充电等引发的火灾频频发生。有调查显示,国内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80%都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的。而从几个月前的成都电动自行车电梯内爆燃事件,到这一次的室内充电引发火灾,都在提醒我们,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是一条生死攸关的安全线。楼门这一关,必须把牢把严。

对于电动自行车上楼问题,有关方面三令五申,可依然屡禁不止。对此,理应守好楼门的物业,却总说“没有执法权”,摆出一副“无能为力”的姿态。事实上,《民法典》明确规定:“对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物业服务人员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处理”。可以说,物业管理人员不仅可以,而且应该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广大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是其必须负起的责任与义务。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北京下发的通知,就是再次明确物业的监督管理责任。种种规定面前,物业不可再拿一些无凭可据的说辞推诿卸责。当然,如何具体监督管理很考验智慧。很多时候,当面劝说效果不彰,管理成本也大。为此,有不少小区引入了技术手段,如在电梯中安装警报装置,不仅对进入电梯轿厢的电动自行车发出“警告”,电梯门也无法正常关闭,直至车辆退离。这样的“黑科技”,无疑能提高管理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我们也要思考,为何那么多人铤而走险?除了安全意识不足,楼下没地方充电、车棚开放时间太短、充电收费太贵等也是重要的现实原因。充电是车主们的刚需,只堵不疏,难有长效。一些车主可能还会想更多“办法”,进一步制造“隐秘的危险”。由此来看,相关方面还需积极回应车主们的充电需求,尽快完善车棚、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同时在开放时间、充电收费等问题上做到便利合理。场地有限、诉求多元,必定会有一些困难,但眼下许多小区都探索出了成功经验。比如,丰台方庄街道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居民共治”的模式,组织社区、物业、业委会、街道新闻发声人坐在一起沟通协同,极大地推进了充电桩建设工作的开展,今年计划建设的3000个充电桩已经完成2300多个。事实证明,把责任、安全摆在前面,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公共安全面前,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广大电动自行车车主要引以为戒,提高安全意识,切莫心存侥幸,酿成大祸;其他居民也要提高警惕,主动监督充电乱象。各方协同发力,疏堵结合,人人尽责,才能不让悲剧重演。(晁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乐见阳光体育 修正畸形审美
下一篇:“月饼改造”是反浪费的智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