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电动自行车停在楼外需有车主思维

2021-09-16 09:33:58    人民网

近来,我国多地出台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对电动自行车室内停放、充电进行明确限制,同时加快室外停放点和充电设施的建设。应急管理部也发布《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和充电予以明确规定。这是对当下我国电动自行车使用现状和使用安全的及时法规补充,也将引导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朝着更加规范便捷的方向发展。

电动自行车能安全便捷停放是广大车主的诉求。当下,一些电动自行车主将电动车推上楼停进家,其实并非本意,更多是无奈之举。车主的无奈一则在于担心电动车停放室外被偷盗,二则在于担心爱车在室外风吹日晒容易毁坏,三则室外无充电装置被迫回家充电。事实上,只要城市、小区能够满足车主的这些条件,车主其实更愿意将车停在楼下,毕竟将车推上楼,哪怕有电梯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况且电动自行车还会占用家中大量空间。理解了车主的真实想法,制定措施、建设设施才能更有针对性,才更能得到车主的青睐。

因此,妥善疏导引导是落实好规定的有效手段。破解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难题的关键在于给车主提供一个更加便捷安全的停车设施。事实证明,只要基础设施、管理配套跟上,车主自然会“用脚投票”。当前一些小区已经陆续在搭建停车棚充电桩,那些条件好距离近的设施往往一位难求。然而依然有一些小区保留过去以堵为主的思维,只在门梯楼道设置阻拦、电梯设置电子阻车器,定期巡查罚款锁车,却不增设停车点,虽说起到一定作用,但车主需求没有得到解决,最终效果难以持续。小区管理者应当充分调研,合理规划,搭建充足的停放场所,提供充足的充电设施,加强监控管理防止偷盗,车主停得安心,规定自然落实得好。

同样,设施建设也得有车主思维。设计者换位思考,站在车主的角度爱护车辆,优化设计,设施才能赢得车主认可。当前,一些小区看似响应号召,修建了不少充电桩,但从规划到设计不走心,要么数量不足,要么故障率高,要么距离较远,或者将停车位完全露天只在地面划线,这种设计车主怎会埋单,又怎么会选择把车停在里面。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的设施看似简单的工程,但关系到车主们每天外出交通的便捷程度,关系到居民居住的安全舒适程度,小区物业切不可一建了之,更不能机械落实,要让车主停的安心,用的舒心。

总而言之,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不单只是一纸禁令,更多是一种引导,管理者唯有坚持车主思维,真心用心细心设计,才能让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整治美妆博主低龄化,需要多管齐下
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