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2021-09-15 10:23:16    人民日报

守边固边兴边,厚植忠诚奉献的爱国情怀,砥砺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去西藏玉麦出差,心里有些好奇,也有点忐忑。这个位于山南市隆子县的边境乡,过去因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一度是一家三口撑起的“三人乡”。父亲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片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的土地。到了玉麦后,才发现这里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街巷干净整洁,两层的藏式小楼精致美观。如今,商店、餐馆、家庭旅馆、甜茶馆越开越多,竹器、鸡血藤手镯等手工艺品经常卖断货……当地人的脸上满是信心和自豪。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玉麦,投入守护边疆、建设边境的工作中。当地干部介绍,这个曾经的“三人乡”,如今已经有67户、200多人。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近年来,玉麦的建设和发展突出红色主题,越来越多的玉麦群众自发把守边护边视为自己的分内事。在玉麦乡政府对面的山坡上,“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的标语格外醒目;在桑杰曲巴的故居,这栋石头做的老房子已被改造成纪念馆,供乡里的居民和游客参观,感受老乡长的拳拳爱国情。行走在玉麦的路上,不时会遇到当地人三五成群,“要去山上转转”。对玉麦人来说,住在这里是光荣,巡边护边是使命。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构筑起玉麦人扎根雪域边陲的精神底色。

守边固边兴边,厚植忠诚奉献的爱国情怀,砥砺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水泥路通了、电网通了、互联网通了……在玉麦,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日渐兴旺,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更多人在这里享受更好的生活。当地居民说,柏油路一通,玉麦乡生活的便利程度直线上升。如今的玉麦,卫生院、学校都建起来了,超市里货物齐全。“人口增多、产业兴旺,祖国边境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守护得越来越好。”当地干部群众的心声,成为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生动写照。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卓嘎表示:“现在的玉麦各个方面都发展得特别好。我们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也有决心继续守护好这片土地。”持续推进边境地区乡村建设,更好保障边民生产生活水平,就能让老乡们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定广大边民守土固边的信心决心。

国土在哪里,就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哪里。看好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是广大守边干部群众的光荣使命。边境稳固安定,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作者为本报西藏分社记者徐驭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勤学苦练、增强本领
下一篇:铲除“非法引流”土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