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尊师重教的风尚何必“物化”

2021-09-13 16:18:11    光明日报

日前,有家长通过社交媒体向深圳市光明区相关部门反映称,该区一中学初二年级家长委员会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发动所有班级的学生家长集资为教师购买礼品。对此,教育部门回应称,经调查,相关情况反映属实,但此为该学校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目前已通知学校要求家委会将集资款退还家长。

每年教师节前的此类新闻,总能引发社会关注。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也是一个追求进步发展的社会的应有风尚。那么,以什么方式尊师重教,则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集资送礼无疑“物化”了这种社会关系,将尊重的精神关系和情感关系通过礼物变成了物质输送关系。

在新的交往方式带来社会关系全面转型的年代,师生关系也面临重新认识与界定。在传统社会中,教师往往是师生关系的中心。“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承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强调传承有序,学生是知识、技能和价值接受的客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居于次要位置。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在教书与学习互动所形成的主动和被动关系里,内含着一种权力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家长以物表意,就不只是尊师重教的表现,也有对权力关系的认可。

在互联网时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正处在重构之中。知识、信息从网而来,“网络原住民”的接受结构使得学生很多时候先于老师获取越来越多“网来”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在知识传播方面形成更加平面化的师生关系。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角度看,不得不说,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当然,即便如此,在当下时代,尊师重教仍然是民众的共识,亦是社会常识。教育者所教,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完整,也使学生的人格、精神更加完整。在如今的师生关系中,尊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非权力关系;被尊重的是老师的工作付出,而非地位差异;应当尊重老师在德行上的楷模示范,而非简单地对老师阿谀奉承。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委会张罗教师节的送礼,仍要以物去展现当下的师生关系,由此触动社会神经、受到广泛非议就是一种必然。或许,只有老师在师德规范的约束下“不收”,家长认清尊师重教的真正含义“不送”,才能让师生关系摆脱“物化”,也才能使教育生态变得更好。(作者:张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艺应塑造英雄人物、弘扬崇高精神
下一篇: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