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塑造路口文明须破“法不责众”思维

2021-09-10 11:04:56    北京日报

随着“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许多司机已经有了礼让意识,然而一些不守交通法规的行人和电动自行车,也让不少司机产生了“凭啥只有我在让”的不平衡感。

站在司机的角度,目睹行人闯灯、自己让出的空间被乱窜的电动自行车等占据,觉得“吃亏”是人之常情。但所有问题,终究要回到法律法规层面去看。《道路交通安全法》讲得很明白,在道路上,机动车是强势一方,负有避免事故发生、保护交通参与人的法定义务,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况,都不能突破“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的底线。从这个原则出发,在斑马线前减速慢行,主动礼让是司机的责任,不因行人是否违法而改变,更不能滋生“撞了白撞”的路怒心理。至于行人、骑车人交通违法的后果,自有交警作出处罚。因此不论面对怎样的路口状况,“让”是所有司机的必选项。

但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诸如三三两两行人组团闯灯等现象,也亟待改变。许多人放弃自我约束,就因为“法不责众”心态作祟。没探头就闯,没交警就冲,没牌照就蹿,只要破坏秩序时没被逮住,就可以占到几分钟便宜,这种对于守法者的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守规矩吃亏”的暗示,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必须明确,一条斑马线,是对“线上人”和“线外车”的双向约束,守法绝不是单方的责任和义务,相应地,单方的礼让也很难稳固和持续。

不让守法者感到不公,需要持之以恒的普法行动,更需要打破“法不责众”的习惯思维。通过处罚让违规者感到痛,以法纪的刚性重塑规则意识,是让公众普遍了解法律底线、树立是非观念最有效的办法。过去,针对超速、加塞、逆行、违停、遮挡号牌等违法行车行为,我们通过交警随机设卡、电子眼布控、加大扣分力度等手段狠抓狠罚,今天这类行为已不多见。同样,面对闯红灯的行人与骑车人,还有不礼让斑马线的司机,我们同样需要创新科技手段,增强执法力度,织密监管之网,让斑马线成为所有交通参与者心中的“规矩线”,早日达成“车让人、人守法”的共识,为进一步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打好基础。

以更大视角看,北京作为首都,不只斑马线上的文明要有首善标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呼唤文明水位的整体提升。这需要大家积极从我做起,内化规矩意识,以自身对文明的信仰和坚守,塑造文明守礼北京人的形象。(鲍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断强化“人努力”这个蓝天关键变量
下一篇:希望有更多“反诈老陈”火起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