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民歌里的黄河故事

2021-09-08 11:39:24    人民日报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国声音,让这些历久弥新的旋律在耳畔长久回荡

黄河流域,是华夏先祖繁衍生息的摇篮。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黄河流域曾出现众多的音乐体裁和经典曲目,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经》的诗歌唱诵,汉乐府歌谣、相和歌,唐代大曲,宋时的诸宫调与元杂剧,明清时期的鼓词弹唱以及梆子腔等,绝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孕育形成的。

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我们在青海省推出了“2021黄河民歌集”活动,意在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活动注重文旅结合,以黄河沿线民歌文化为核心,将文旅成果转化为创新项目。通过举办惠民演出吸引群众和游客,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社会效益;演出形式新颖,现场有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带入式地引领观众听赏沿黄民歌,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还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观众群。参演者有民间歌手、职业歌手,还有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等,他们把原生民歌、改编民歌、编创民歌和创作歌曲献给观众,受到欢迎。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用音乐讲好黄河故事,让我们充分看到它的可持续性,也让我们踏寻民歌发展的历史足迹,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未来。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民间、高校、政府形成联动机制,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挖掘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结合学术智慧和成果,将祖先留存下来的音乐文化转化为音乐艺术生产力,转化为教材,转化为可以听赏的活态呈现。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将演唱曲目细分为原生型、改编型、编创型、创作型4类,这项工程离不开作曲家们的广泛参与。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国声音,让这些历久弥新的旋律在耳畔长久回荡。(张天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自强不息 生命精彩
下一篇:把群众需求“说”出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