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百年小学是去是留,都不能影响朗朗书声

2021-08-24 10:24:09    钱江晚报

和中国许多乡村小学一样,始建于1905年的浙江诸暨东白湖镇斯民小学,随着斯宅村适龄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逐渐离开村庄,生源日益萎缩。目前全校六个年级共有学生64名,一年级只有8人。

据央视报道,去年暑假前,当获知新学期一年级本村只有三名孩子报名时,斯民小学的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希望能够留住他们的学校。斯民小学把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诸暨的想法,获得了诸暨市教体局的大力支持。去年秋天,有14名家在诸暨的孩子来到斯民小学,全部住校。

一个很漂亮的山村,一所很漂亮的学校,缕缕书香传承百年,如果无法继续下去,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仍然坚守在岗位的老师,对学生和学校充满不舍和眷恋,他们与当地村民和孩子们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感情不是那么容易抛却的。志愿者们为了留住学校而默默奉献着,同样令人动容。

事实上,类似的去与留选择,不是斯民小学才有,而是全国不少农村小学面临的共性问题。村小的萎缩是和城市化进程同步的,这是时代前进中伴随的现象,不能归错于谁,更不用有愧疚心理。新旧交替,必然有所取舍,能留是好事,去了也未必是坏事。

斯民小学能留住自然好,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学,不用跑那么远去上学,不用早起,不用住校。且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村民们深深的情感。

留不住也未必是坏事。设施落后,学生太少,显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对学生而言,它不会是最好的选择。若它被撤并到更大学校,则小伙伴们也会多一些,教育资源也能更丰富一些。

所以,给斯民小学的选项不妨多一点,多听听老师、孩子和村民的意见。当地教育部门已经给出试点方案,允许其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那么不妨观察一下效果,再下结论,大可不必着急。若试点结果仍生源稀少,就应该坚决撤并,以便教育资源更加优化。

不管最后是去还是留,只要现在这个学校存在一天,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就不能含糊,对孩子们的教学就不能马虎。只要现在这个学校存在一天,就要着力解决留守儿童的现实困难和家庭的后顾之忧,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放心。(高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们该为满屏yyds而担忧吗
下一篇:为救男童而拍卖,这块奥运银牌超过金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