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变“碳”为宝大有可为

2021-08-23 10:01:22    人民日报

【现象】制成干冰用于保鲜、生产甲醇作为燃料、注入油田提高采收率……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工厂的二氧化碳不仅无处可逃,还能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对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通过给排放源加装脱碳装置,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或封存。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不等于零排放,而是要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就碳排放而言,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正因此,实现碳中和的一个抓手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等。不过,虽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但我国能源消费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作为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短期内较难改变。针对存量化石能源,增加碳吸收的意义不言而喻。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就是增加碳吸收的手段之一,被认为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没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估计增幅平均高达13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描绘出这一技术的广阔市场前景。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攻关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气候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广东碳捕集测试平台为例,其依托百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经提纯后,还可用于食品加工、化学产品生产等工业化利用领域。就此而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不仅能为煤电、煤化工、水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留下缓冲空间,也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应看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距离规模化商业运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封存量占年排放量的比重不到万分之二,这其中,成本高、效率低是重要制约因素。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模式创新等协同发力。比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优化投融资环境,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示范推广;再比如,加快技术攻关,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成本、如何保障碳封存的安全性,等等。积极探索大规模、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径,才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为我国工业的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丁怡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答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下一篇:为后人留下更多“经典”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