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严打入职体检弄虚作假黑产链条

2021-08-18 11:38:16    人民网

健康证体检、入职体检,本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检查求职者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考察求职者身体状况是否适合从事相关工作。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却存在代替体检的黑产链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有中介违规在网上发布“代检”广告,有“枪手”召之即来。

自称“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记者,通过购买这项服务,竟然顺利拿到了在地方疾控中心官网上成功查验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这着实令人胆战心惊。

试想,患有甲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疾病的人,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健康证,从事餐饮、外卖等工作,将给所服务的顾客带来多少健康威胁?再如,患有冠心病、肾炎、癫痫等疾病者,不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若以欺骗的手段入职,将给用人单位带来多少损失?

分析黑色“代检”操作,利用的是一些体检中心不核验体检者照片和身份的漏洞,致使“枪手”一路绿灯“过关”。此外,许多用人单位只要求入职者交回表明健康的体检表,并不监督体检过程,也导致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更有“枪手”扬言:“就是发现了也没事”,原因竟是“体检中心不会报警”。“代检”不仅似乎毫无风险,反而“大概率保证通过”,黑色交易有恃无恐,对社会构成的安全隐患令人后怕。

必须指出,入职体检不是歧视患有相关疾病的人,而是保障公共健康和社会利益的一种必要举措。面对“代检”黑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该堵漏的堵漏,该打击的打击,不能让这种违规违法行径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

对检验机构而言,验明受检者的正身是最基本的操作,这一关绝不能失守。若有内部人员与“代检”机构勾结,则涉嫌利用职权违法犯罪,必当接受法律惩处。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各类账号发帖的审核,通过技术过滤与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阻断违规违法信息的传播,履行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此外,平台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违法线索,配合有关调查。管理部门则应顺藤摸瓜,斩断违规违法黑产链条。

除了堵截,更要疏导。某些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已找“替检”,应引起重视。实际上,早在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就联合发文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但时至今日,一些单位仍拒录、辞退相关人员。说到底,这既是不尊重科学,又是典型的违规侵权。对此,监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申诉渠道,更要对拒不执行有关规定的单位予以惩处,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入职体检也是对诚信的检验,求职者切莫动歪脑筋。以一时的欺骗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可能长久,一旦被发现,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付出更大的代价。“代检”黑产违规违法,破坏正常的就业秩序,必将自食苦果。严格执行体检规范,打击相关黑色产业链,绝不能心慈手软。(蒋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面对校园霸凌必须零容忍
下一篇:推动网络药品销售监管理念转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