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入学“株连”违背现代法治精神

2021-08-17 11:25:54    光明网

父亲未成年时犯罪留下记录,子女入学还受“株连”?近日,江苏省常州市一对夫妇在为6岁女儿办理积分入学时,被告知因父亲未成年时被判处拘役5个月,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积分政策标准,其女儿入学积分被扣除100分,因此无法入学。焦急的父母向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求助,经检察院协调,终于为其解决了入学难题。

这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但有许多人却未必这么幸运——对流动人口采取积分入学的地区,因父母有违法犯罪记录而被“株连”,影响上学录取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地方甚至将捆绑式惩罚作为执法成效突出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那么,父母的违法犯罪记录,是否能够被用作衡量子女入学及其他合法权益的指标呢?

首先应当明确,入学“株连”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现代刑法坚持的是“罪及个人原则”,讲究罪责自负,正所谓“刑止于一身”。不要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记录,就是正在服刑的犯人,其家属也不应受到株连。而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法律规定应当遵守“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不能影响其升学、就业,更不应该影响其子女入学。一些地方毫无法治素养,将与政府部门有纠纷的人列入“内控对象”,并由此株连家属,限制其权利,完全是违法行为。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18年,就有公安机关为督促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公开发布悬赏通缉犯罪嫌疑人的公告,其中声称要“株连三代人”,“若犯罪嫌疑人逾期不归,将在电视台曝光其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将前述亲属拉入诚信系统并限制出行,甚至将会在其家门口、村口悬挂‘飞天大盗之家’的牌子”。还有,某地为打击毒品犯罪,在有家庭成员涉制毒贩毒的房屋外墙喷“涉毒家庭”,对其全家进行侮辱……如是种种,不一而举。以上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株连”“连坐”“灭族”等古代刑法的现代翻版,其实质是一人犯罪、全家受(服)刑,这是专断法律的特征,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

“株连”惩罚违背现代法治精神,因为现代法律是罪刑法定主义,刑责相当,前提是无罪推定。即在被司法部门依法判处有罪之前,任何人从法理上说都是无罪的;既无罪,就无需承担与罪行相应的责罚,这就从根本上阻断了株连的可能性。而现代法律是权利法律,刑法以及其他法律实施的目的,都是保护权利,而非为了惩罚而惩罚。

法治社会理当“一断于法”,其题中之义就是禁止法外用刑。而“株连”“内控”等正是非法限制权利的做法,其实施的是与公开法律平行的一套不公开示人的“私法”,与法治社会完全背道而驰。动辄实施捆绑式惩罚的“私法”“私刑”,是试图以非正义手段追求正义,以牺牲程序正义追求实体正义,结果注定事与愿违。

政府的依法行政行为,是最好的普法宣传。在入学“株连”这个案例中,有关部门的规定涉嫌违法,而江苏省常州市检察院依法介入调查,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入学权利,还推动了当地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办公室进一步调整、完善积分入学标准,推动积分入学更加客观、公正、合理。这样的“暖新闻”,能够让老百姓在具体案例中体察到法治社会的光辉与正义,惟其如此,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才能得到更加自觉的遵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又拜鬼了,极其恶劣!
下一篇:今年9月1日后,学校有些不一样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