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业文化遗产滋养“城央绿心”

2021-08-13 11:45:37    广州日报

日前,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正式公示,共有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入选,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广州市海珠区)入选其中,目前该项目公示期已经结束。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海珠湿地,是我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这里地处经千年围海造田、筑堤种果而成的岭南名果产区,农耕与果商历史文化悠久,文脉积淀深厚。其独特的果基农业系统,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近年来,从探索性提出“只征不转”政策,到通过立法开展永久性保护,再到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海珠湿地不仅成为多样生物的美好栖息地,而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生态空间。

马克思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只能是荒漠。从晋身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海珠湿地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还需要长久而持续的努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的综合,承载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接下来,如何把农业文化遗产的优良基因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创造出更加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将是海珠湿地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历史课题。

首先,需要拓展与腹地的联系。借助打造30公里环海珠湿地“百年林荫大道”的机遇,强化落实湿地周边城市设计和风廊视廊等管控要求,协同推进海珠湿地品质提升和周边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化。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特色,平衡好海珠湿地保护和周边城市更新的关系,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低效存量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

其次,需要凸显“人”的尺度。费孝通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这意味着,要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安排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海珠湿地不仅是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还是增强公民意识的学习空间。要利用海珠湿地这一载体,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生态与经济发展平衡。当人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人们对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越来越认同,海珠湿地将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片乐土。(杨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下一篇:半月通报为“双减”再加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