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斑马线礼让行人”是城市文明建设必要一步

2021-08-13 11:37:58    光明日报

到8月11日,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可拍摄“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的电子眼公示期已满,217处“电子警察”正式开始投入使用。凡被拍摄到的不礼让行人的车辆,其司机将被处以200元罚款,记3分。警方特别提示,处罚“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并不只限于电子眼拍摄这一种手段,更不会只限于公示过探头的217个路口,全市任何地方出现此类违法,都会被罚。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

在斑马线上,汽车必须让行人先过,弱势一方拥有优先路权,这是所有文明国家的通例。但现阶段,一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的行为比较普遍,在斑马线前乃至斑马线上与行人争道抢行的问题突出。

在国内,首个“车让人”的实践是在浙江杭州展开的。2007年,杭州的公交车带头开展了“斑马线礼让行人”的活动,此后更将其写入了地方性法规,使“斑马线礼让行人”成为绝大多数驾驶员的行为习惯。根据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11月份全省各地市城市道路斑马线的礼让率均超过95%,其中金华市在暗访、抽查的时间段内的城市道路斑马线礼让率达100%。这其中,细致的规则、媒体营造的氛围、积极的反馈、严厉的处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杭州的例子说明,只要肯花力气和时间去做,新的文明观念与习惯一定能形成。

斑马线是安全线,也是文明线。从通行效率上来讲,礼让斑马线所做的改变并不大,但从心理层面来说却大有好处。一方面,行人感受到了被尊重与被珍视;另一方面,司机也慢慢养成了平和开车的习惯。斑马线前踩刹车,传递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一个通行手势,令人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的品质生活与幸福和谐。

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文明就是城市文明,这尤其体现在硬件方面,比如汽车数量的增多,肯定是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和结果。但是,硬件设施的出现或置放,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与改变或养成人的习惯相比,实际上要容易得多。这一点,文明进程越深入,就越是会显露出来。

我们不妨看看四周,这两年北京马路上的“膀爷”少了。这也源自观念的转变,“膀爷”形象所对应的不再是“许褚裸衣斗马超”的勇猛无畏,而是粗鄙不雅,是对市容市貌的破坏。

追求美好生活方式,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上,就是高雅格调和高贵气质,彬彬有礼,雍容从容,穿着得体,仪态大方,这是幸福生活的必有部分。反之,举止猥琐,行为粗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即使硬件再好,这样的生活场景也难言幸福。在此,汽车礼让行人就是人们追求这种美好生活方式的一小步。设立美好生活的目标,是文明进步的前提。文明社会不仅是添点硬件家什的事,而且是人的从内里到外在的更新。(作者:张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网约车广告屏岂能随意安
下一篇:积极应战坚持斗争才是克“毒”之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