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全民健身先要解决“去何处健身”

2021-08-11 10:41:26    经济日报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全民健身既是国家战略,又是体育产业的构成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全民健身在政策层面一直受到高度重视,1995年首部《体育法》通过,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后又有一系列体育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本次《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为今后5年全民健身制定了阶段性计划,也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升级与优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等各方面,如智能化管理、整体性运用、集约化运行等,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去何处健身”,若没有最基本的运动场所作为保障,健身与运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广场舞经常出现的“场地之争”“是非之论”,表面上看是一个公共道德问题,根本上还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目前,很多城市存在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状况,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造成限制,尤其像篮球、足球、网球这样需要专门的较大的场地运动项目更无法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54.4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9.17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尽管近年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大幅提升,但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大不足,同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是体育场馆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结构不优和运行不畅,甚至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比如一些地方破损的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维修,设施选址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的体育场所距离居民居住区太远,中途耗费时间太长,很不方便,如果收费较高,就会极大影响使用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同时,学校体育设施受管理较难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开放度不够,有效利用率也偏低,形成了事实上的闲置。在此情况下,以社区为核心的“健身圈”的建立和完善,则成为助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全民健身的重心在基层,因而以社区为细胞优化完善体育设施设备,在一定意义上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让公共体育产品、准公共体育产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需求,离不开思维的创新与创造。事实上,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并非一定要大拆大建,而是可以与新建、改建有机结合,比如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建筑屋顶等区域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在公园、绿地、沿江、乡村等区域建设更多体育设施。显然,社区15分钟健身圈是推行全民健身的关键,如果公众出门就能运动,健身方便快捷,全民健身就容易做到全民参与,群众健身运动发展会更有质量。(唐 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红婵压住了命运的水花,谁帮她压住流量的浪花?
下一篇:让书香浸润城市更多角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