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高质量科普满足全社会需求

2021-08-05 10:51:55    人民日报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登3篇来稿,和读者一起探讨如何更好提升科普成效。

——编  者  

 

变“公众参观”为“现场参与”

刘文晓

上学时,凡是需要动手完成的实验,往往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开展科普活动,应该创造机会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亲身参与,这样有助于提升科普效果。

如果公众只是被动参与“灌输式科普”,不仅效果难以保证,也难以满足公众的不同兴趣点和个性化需求。如今,VR、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为虚拟教学、情景融入、3D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创设条件变“公众参观”为“现场参与”,变被动为主动,方能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让他们都能成为科普的参与者。

此外,我们要通过树立身边榜样、创设志愿者岗位等方式,以多元制度设计提高公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措并举,才能让科普活动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可持续。

抓好“薄弱一环”是关键

彭哲也

“十三五”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但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必须抓好“薄弱一环”,进一步查漏补缺。

随着智能设备广泛应用,一些老年人面临“智能化鸿沟”;而信息分辨能力较低等原因使得一些老年人更容易被伪科学信息、产品等蒙骗。这提示我们要加快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强对科普知识教育传播,提升智能技术的“适老化”水平,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当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相差不小,提升农村群体科学素质非常重要。在做好科学素质提升顶层设计的同时,也应把焦点放在广大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普及当地农村居民所需要的、有助于农村生活生产的科学知识,使得乡村振兴和科学素质提升齐头并进。

用趣味科普活动激发兴趣

杜博文

“小车竞速”“电子百拼”“机器人表演秀”……前不久,笔者在山东济南一家科技馆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一个个项目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参观体验,引来阵阵喝彩。正是这些有趣的项目,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如今,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变化,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妙趣横生的科普活动,把“有意义”与“有意思”很好结合起来,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认知和探索能力的需求,符合科学知识传播的内在规律。实践表明,如果科普活动更有趣味,使公众能够“零距离”接触科普知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的乐趣与神奇,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提升科学素质、拓展科学思维。

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把科技的种子种进更多人的心田,为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根基培厚土壤,国家创新能力就能始终保持活力奔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下一篇: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