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著作权法》新规护航视听产业

2021-08-03 16:23:46    经济日报

新《著作权法》颁行以来,广受关注。其中与视听作品相关的新规则,更是引发持续热议。

这种格外关切,与当下的产业环境密不可分。一般说来,视听内容比其他信息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数字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视听产品消费者、创作者群体日益庞大。视听产业已成为横跨影视、游戏、体育、综艺的新兴业态。视听作品是该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其产权规则自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总体来看,新《著作权法》适应了视听内容生产、传播的新模式,有利于视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修法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改为“视听作品”,这不仅是概念称谓的变换,更意味着相关作品定义范围的厘清和拓展。自拍视频、游戏画面、直播画面、体育赛事画面的制作方法与摄制电影不同。按照原有概念,这些内容能否构成作品,颇有疑问。采用“视听作品”这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意味着新型视听内容只要具备独创性,即可获得作品的“名分”,有利于为新型视听创作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和保障。

将新型视听创作成果纳入保护范围后,此次修法又在著作权归属方面作了相应安排。考虑到影视剧创作十分依赖制作者的投资和运营,因此在规则上凸显确定性,将其权利法定归属于制作者。考虑到其他新型视听作品的创作未必像影视剧那样以制作者为中心,因此在规则上凸显灵活性,优先按约定分配权利。此“二元架构”能为视听作品确权、利用、保护提供更切实的规范指引。

广播权的新规则也影响着视听作品的保护。近年来,盗用视听作品的网络直播行为日益增多。该行为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于传统广播,且其观众只能在指定时间收看,也不符合信息网络传播的特征。针对该情况,是否存在侵权,侵犯何种权利,长期存在争议。新《著作权法》顺应技术发展,扩展了广播行为外延,使其涵盖网络直播,为规制上述行为提供明确依据。

除了加强视听作品保护,新《著作权法》也有利于促进视听作品的使用和传播。比如,对他人视听作品加以剪辑、配音、戏仿,究竟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曾是个疑难问题。该问题在近期的“长短视频之争”中甚为凸显。新法引入权利限制的“三步检验法”,让合理使用判定标准更周全、明确,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支持。生产短视频往往要使用不同权利人的众多视听作品,若分别寻求许可,交易成本比较大。新法进一步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和运营规范,使其能更好地在权利人与使用者之间传递信息、促成交易,有利于消减短视频行业的正版化障碍和侵权诱因,为短视频平台、用户、版权方合作共赢提供更加公平而便利的环境。

不过,仅靠立法不可能完全预见和涵盖纷繁多变的矛盾问题。司法者和执法者在实践中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如,在以“视听作品”容纳新型视听内容的同时,如何平衡激励创新的广度和精度,避免过度的“泛作品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界定AI生成视频的性质和归属……这些都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落实规范、应对挑战时,法律界应本着“契合现实、前瞻未来,强化权利、促进公益”的精神,将良法转化为善治,为视听产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佳音靓影”没有后顾之忧。(黄 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通告也能造假?防疫秩序不容谣言破坏
下一篇:暑期旅游,时刻绷紧安全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