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通告也能造假?防疫秩序不容谣言破坏

2021-08-03 16:23:17    检察日报

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再次趋紧,一些地方陆续出现有人因无视防疫规定受到处罚的事件。其中,湖南长沙发生的一件事儿尤其让人大跌眼镜。

7月30日8时许,杨某(女,59岁)因劝阻家人近日不要前往外市旅游未果,看到株洲市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后,居然临时起意,将通告原文中的“株洲”两字全部替换为“长沙”,伪造了一份落款为“中共长沙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告》,以此劝阻家人不要离长外出旅游,并将该不实信息发至亲友微信群,随后被亲友转发并扩散。目前,警方已依法对杨某处以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违反防疫规定,提供虚假信息,这类事情近来并不少见:只因“心情不好”修改核酸检测结果者有之,为图“省事”伪造合格检测结果者有之,隐瞒居住行程且未主动隔离者有之。与上述情况相比,杨某的出发点似乎最“无辜”:作为一名长者,劝阻家人不要外出旅游,本来是合情合理、用心良苦的事儿,但杨某的问题,在于她忽略了动机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初衷再“善良”,如果做事不顾手段,甚至突破法律底线,同样要受到制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隐瞒个人行程、篡改个人检测结果等情况相比,伪造官方通报,其性质和危害显然要严重得多。而杨某不惮作出如此大胆的违法之事,也许正是“动机善良”四字给了她底气。

在一个法治社会之内,规则至上、手段合法,是每一名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旦行为突破了法律底线,再“美好”的初衷,都不能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洗白”。此事尚未引起严重后果,多亏了当地警方处置及时得当,否则情况也许不堪设想。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错误或虚假的信息都可能随时传遍网络,而在防疫形势再度趋紧的当下,快速传播的虚假信息,其风险和危害都可能被极度放大。还以杨某为例,她在微信上公然声称:从7月30日起,所有在长沙人员非必要不离开长沙,确需离开的须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市暂停各类现场会议和群体性活动;全市所有旅游景点、景区、游乐场所、室内密闭娱乐场所、电影院、宗教场所等人员聚集性场所暂停开放。试想,如果这份“通告”被大范围传播和误信,将会给当地居民、社会各界带来多严重的损失和风险;此类规则意识缺失滋生的肆意行为,甚至可能对国家的防疫大局带来“蚁穴溃堤”的风险!

一年多来,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这与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从防疫措施密不可分。每个公民都应如实提供行程、接触、健康情况等个人信息,防控措施和疫情信息必须由官方统一发布,这,必须成为铁的法则!

杨某的事儿再次提醒着我们:疫情尚未走远,每个人都必须继续保持足够的审慎和警惕,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严格执行防疫规定,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只有如此,我们的“战疫”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柴春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看我中国少年,未来可期!
下一篇:《著作权法》新规护航视听产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