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治理酒驾醉驾还不能喘口气、歇歇脚

2021-07-29 11:08:42    人民网

最高检近日发布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危险驾驶罪仍是起诉人数最多的罪名,共起诉173941人。

触犯危险驾驶罪案件中常见的是“醉驾”案件。危险驾驶罪案件总量长期居高不下,是否意味着对酒驾醉驾的治理不尽如人意?

其实,我国对酒驾醉驾长期“零容忍”“严整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今年是“醉驾入刑”十周年。据统计,2020年,公安机关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10年来,全国交通安全形势能够保持总体稳定,这其中“醉驾入刑”可谓功不可没,挽救了无数生命,也避免了无数家庭的悲剧。

不仅如此,对酒驾醉驾的治理也有效扭转了社会风气。可以看到,如今在饭桌上自觉抵制酒驾的人越来越多,身边敢于酒后开车的人越来越少,诸如“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样的交通安全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然而,治理酒驾醉驾还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我们要清醒看到,在“醉驾入刑”十年来的高压查处态势下,仍有部分驾驶人无视法律、无视生命、铤而走险酒驾醉驾。在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下,酒驾醉驾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仍是一个多发易发的顽症痼疾。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汽车数量的增加,其作为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的区域,很可能成为酒驾醉驾治理中的一块短板。

目前,危险驾驶罪案件数量仍处于高位,反映出酒驾醉驾的顽固性与执法司法机关坚持不懈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之间的较量。必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方能推动交通参与者形成规则意识,养成文明守法习惯。

当然,治理酒驾醉驾也不能只靠执法司法机关单打独斗。“醉驾入刑”后,酒驾醉驾表面看成为了法律问题,但其根源依然还在于社会文化和观念。这就要求推动酒驾醉驾的综合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要让拒绝酒后驾车陋习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从内心深处真正形成远离酒驾、敬畏法律的意识。( 张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下一篇:为防灾减灾撑好保险防护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