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2021-07-27 11:18:40    经济日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电商经济”“快递经济”借助数字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迅速增长,催生出各种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了我国就业格局演变。劳动力市场岗位结构调整趋势明显,大量劳动者面临着不同以往的转型压力。最近有一项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占劳动者总量30%的约2.2亿劳动者可能因数字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高素质高技能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会更大。

反观我国人才供给现状,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单一技能型人才供给过剩,“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实际上,人才供需的失衡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短板。我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教良性互动格局尚未形成,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解决新形势下就业结构性失衡,根本在于要从“人”上下功夫。人力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可为经济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优化人才结构,让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化为质量型“人才红利”,无疑是为就业纾困、突破有关瓶颈的关键一步。

如何破题?当从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入手。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前不久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旨在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下一步,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落到实处。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需走实走深,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实训基地和书证融通试点示范,打破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探索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人才、技术共同驱动经济发展。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认知,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抱有“发展渠道窄”“相关待遇低”的认知偏见。扭转相关偏见,各地各部门应深刻领会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深意,提升专业人才在招聘、落户、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待遇水平,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技能人才发展进步,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切实成为社会风尚和行动自觉,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李子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培育技能人才不能“闭门造车”
下一篇:让“五个一百”澎湃起更多的奋斗能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