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小区“貉出没”,以“貉”为贵也要避免“风声‘貉’唳”

2021-07-08 11:01:32    新京报

城市化不只是人的城市化,也是野生动物的城市化,需要处理好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关系。

这几天,不少城市陷入了“风声‘貉’唳”。继上海报道有100多个小区出现野生貉之后,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也纷纷报道了野生貉的存在。更让人惊异的是,竟出现了一些貉袭击咬伤居民、宠物事件。一时间,居民人心惶惶,有的报警,有的提议从小区捉拿或驱赶貉。

城市可以兼顾动物生存

其实不只是貉。现在包括松鼠、刺猬、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出现在城市,已是一种常见现象。今年以来,许多大型猛兽也曾出现在城市。这也意味着,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已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从自然原理来说,城市虽然是人建造和发展的,但城市却并非只为人所拥有。很多城市在建成之前,就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修建城市占领了它们原来居住的地盘,但它们又无法或不愿迁徙,就必然要在新的城市环境下生存,与人共生于城市也就是一种必然。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涵洞、绿地、公园、湿地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不仅留住了“原住民”,甚至还吸引了城市边缘的野生动物进城。因此,城市化不只是人的城市化,也是野生动物的城市化。

当然,更应看到的是,城市如果有野生动物生存,加上人和植物,会建构一种在乡村和原野才会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这都提醒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也需要兼顾动物的生存和利益。

野生动物进城,需要科学应对

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也有一些原则和方式需要尝试和实施。其中之大端,是城市居民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在城市相处一个最大的潜在冲突是,动物可能伤人。对此,需有科学的应对方式。

首先,需有相关的动物学知识,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传播。在貉伤人事件上,就体现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性。起初,专业人员不相信胆小的貉会伤人,但调查发现,上海小区的貉确实有伤人的现象,而且还咬伤宠物。

这有不少原因。一是幼貉长大,尝试独自外出,但没有经验,会主动靠近人,甚至就是一种向人打招呼的行为。但为保护幼貉,母貉会对人展现较高的攻击性。另一个原因是,小区居民投喂食物给流浪猫、狗,貉发现后,会争抢食物和地盘,因此也会产生攻击性。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停止投喂食物,无为而治。如此,一则由于食物的限制,可降低野生貉的数量;二是也让野生动物恢复其原有的天性,而不会要么因依赖人类而致生存技能退化,要么产生攻击性攻击人和其他动物。当然,对是否为野生动物投喂食物,也非一概而论,要看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这需要专业人员指导。

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避免疾病传播。很多野生动物都带有多种病原微生物,若与野生动物零距离,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会转移到人身上引发疾病。因此,避免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是减少疾病传播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也需要探索和尝试。迄今,人类并没有一种完美的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方案。

而且,城市野生动物会翻寻垃圾桶、箱和垃圾回收点,扰乱市容,也弄脏和污染环境,同时为疾病传播创造条件。对此,需相关部门调研,并决定是否为野生动物定点开放一定的垃圾场,既能让野生动物找到吃的,也不会让它们搞乱和弄脏城市。

现在,上海经过调研采取了一些行动,开出城市野生动物猎捕证,将数量过大的幼貉捕捉并安全转移到更适合它们生活的城市野地,同时在各个社区严格管理生活垃圾,防止投喂野生貉。此外,上海还在制定更加规范完整的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方案。这都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时,这既是城市生态变好,也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标志之一。

□张田勘(专栏作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pp适老化,不只是“大字版”
下一篇:规范旧衣捐赠,防止公众爱心被“售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