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期待“父母持证上岗”成为一种常态

2021-07-07 10:58:17    羊城晚报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在答复《关于在浙江省推广“父母持证上岗”的杭州上城经验的建议》时称,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一些地方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自2020年开通以来,已向全省参与的家长发放学习电子证书22万份。计划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在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待时机成熟时在全省推行。(7月5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有关“父母持证上岗”的呼吁日益强烈。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那么这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上岗证、终身不下岗的职业。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因此,不少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及社会民众呼吁为人父母也要“持证上岗”。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咆哮式”辅导作业、“丧偶式”育儿、“棍棒式”教育等问题,不仅让很多家长倍感无奈无力,还会给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熊孩子”频频闯祸背后的家教缺失问题,也频频引发社会热议。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无可替代,但恰如专家所言,中国的父母亲重视教育,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

当然,所谓“父母持证上岗”,并不是简单给家长发一张“合格证”,也不是为家长设门槛、添负担,而是提醒家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应该怎么做,全面提升家长养儿育女的科学技能、观念。说到底,持不持证不是关键,功夫在“证”外。

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该区依托移动学习平台,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开设线上课程,引导家长通过智媒体完成“执照”的学习、积分,达到一定积分的予以认证并给家长颁发不同等级的“家长执照”。基于“上城经验”,省级层面也在积极尝试,目前网上浙江家长学校受到各界好评。同时,其他地方的“互联网家长学校”“数字家长学校”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难发现,“父母持证上岗”能照进现实,“互联网+”功不可没。

地方探索无疑值得肯定,但真正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还要靠法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已走出“家门”,不再仅仅是“家事”,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的“公事”。

更令人期待的则是家庭教育专项立法。据报道,今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标志着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轨道。可以预见的是,“父母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常态。(陈广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游泳教育当作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下一篇:严禁强制购买平板电脑须防“被自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