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安全帽补贴”流行,安全责任不能甩锅

2021-07-06 14:35:13    光明网

在刚刚过去的“安全生产月”,媒体记者调查走访发现,一些工地流行发放安全帽等劳保用品补贴,让工人自行购买安全帽。有公司负责人坦言,对企业来说,买安全帽的钱不是一笔大的成本负担,安全帽背后的安全责任才是“负担”,因为采购劳保用品并且确保品质是件“麻烦事儿”。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帽更是保护劳动者的“头”等大事,但在某些用人单位眼里,这却是一件“麻烦事”。这种认识的偏差,很容易体现在用人单位的行动上——所谓“安全帽补贴”,不过是想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趁机把安全防护责任丢给工人自己。

以有限的“补贴”推卸责任,用人单位的“如意算盘”很简单:安全帽是工人自己买的,如果因为安全帽的质量出现事故,责任就由工人自己承担。这样的算计不仅狭隘短视,而且自欺欺人。《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由此不难看出,用人单位试图通过“补贴”来甩锅,不仅“甩”不掉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做法本身就涉嫌违法。

问题是,涉嫌违法的“安全帽补贴”何以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呢?表面上看,工人普遍对“安全帽补贴”持欢迎态度,有些人甚至能因此“赚取”差价。实际上,面对强势的用人单位,工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工作机会与安全帽之间,他们并没有选择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安全帽补贴”往往是以价格低廉的安全帽为参照物,这些劳保用品本身的质量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在工人没有选择空间与勇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企业劳保用品使用情况的监督,而这样的监督其实并不难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劳保用品采购,除了害怕麻烦之外,还是因为“网络平台上的安全帽产品多如繁星,什么样的安全帽能达到安全标准,我们自己心里都没底”。市面上的安全帽良莠不齐,对应的价格也千差万别。有一段备受关注的视频显示,建筑工人用自己的安全帽与领导的安全帽互相撞击,结果工人的安全帽撞得粉碎,领导的安全帽完好无损。这件事曾引起热议,两顶安全帽的差别不仅在于材质,更在于价格:工人安全帽的价格只有8元,领导安全帽则是59元。这正是工人普遍面对的困境,无论他们的安全帽是自己购买还是单位发放,几乎都是市面上价格低廉的产品,这样的安全帽真的“安全”吗?

面对鱼龙混杂的安全帽市场,用人单位都感觉“心里没底”,普通工人又如何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用人单位的甩锅行为固然值得矫正,不过,他们普遍存在的“选择困难症”却值得重视。如果市面上的劳动防护用品足够安全和放心,用人单位又何必别出心裁自欺欺人?这也警示相关部门,要大力打击劳保用品市场乱象,保障产品质量合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利益。(赵志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下一篇:怀孕五个月被辞退,生育不该成为职场难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