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深察民情才能办好实事

卢雄勇    2021-07-05 10:54:27    人民日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只有深察民情、遍访民意,才能为更好推出惠民便民举措打下坚实基础。

察民情、访民意不仅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也是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势的重要方法。前段时间,北京市人社局一位副处长体验外卖员工作的一段视频走红网络。网友之所以纷纷点赞,正是因为党员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体验民生的酸甜苦辣,没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虚架子花架子,有的是说真话、接地气的真感情,有的是拿出办实事、解难题的真举措。在这背后,网友实质上点赞的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当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与此同时,我们对察民情、访民意依然要始终坚持、不断加强。因为我们所肩负的任务是不断变化的,原有的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又摆到了面前,又需要重新学习和调查研究;我们面对的客观事物总在不断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每日每时都在出现,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和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即便身处熟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还需要及时调查了解新情况。只有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才能更好地干对事、干好事,也才能更好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

察民情、访民意,要领在“深入”二字。我们党的百年历史证明,意见呼声在群众中,办法经验在群众中;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这两个目标,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离不开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分析研究问题。只有广泛听取民声、认真研究民生问题,才能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惠民利民措施。

尽管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不可或缺。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多串门、多请教、多解忧,把民情民意转化为干部的主动作为,我们就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汇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伟力。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党校副校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下一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