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警惕“熊孩子”“鸡娃”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车横    2021-05-28 15:37:42    北青报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针对所谓的“熊孩子”“鸡娃”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26日在记者会表示,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叫“熊孩子”,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不赞同一些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也不赞同给这些家长和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

近年来,“熊孩子”“鸡娃”等指代部分孩子的称谓充斥各类媒体和平台,大有泛滥之势。随意给未成年人贴标签,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新的伤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明确反对这两顶“帽子”是一种必要的纠偏。“熊孩子”“鸡娃”等称谓及其背后的标签化思维,也应引起各方重视和警惕。

标签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熊孩子”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但现在,这个概念被无限泛化,个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也被称为“熊孩子”。

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很容易让家长在管教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比如,有的家长小题大做,把孩子偶尔的出格行为视为常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无原则“护犊子”,即使孩子杀人放火,也以“他还是个孩子”来辩解。教育孩子,不能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时候,标签化就是“污名化”,这在“鸡娃”这个称谓上尤为明显。“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目前,围绕“鸡娃”这一称谓,育儿界已形成了一个“黑话”体系,“家鸡”“荤鸡”“素鸡”等不一而足。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当孩子被贴上“熊孩子”标签,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消极暗示,认为自己就是“熊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同样,“鸡娃”这一标签使得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因此,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不妨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离场的公共自行车依然值得尊重
下一篇:网购评价期限应由法律明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