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项公共服务已不适应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要勇于说再见。过去可能存在一种情况,一项政府公共服务推出来后,为了体现决策正确性,或者为了解决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哪怕已每况愈下,仍然继续加大投入,造成公共资金浪费。任何一项决策,都是时与势的结合,谁也不能保证决策永不过时,如果确实完成了历史使命,果断止损又有何妨?
近期,公共自行车在北京中心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停运,此前武汉、广州等地也宣布车辆停运。据专业网站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有约470个城市运维公共自行车,中国在网点数、车桩量、车辆使用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从一车难求到低调离场,公共自行车的落幕,引发了很多思考。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公共自行车的退潮乃至退役让人不无遗憾,但从市场服务的角度看,就没有必要那么伤感。市场服务存在竞争,既然是竞争,就会有进有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些“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应该说是正常现象。而且,分析公共自行车的命运演进,不难看到,公共自行车最终虽然离场了,但依然有值得尊重之处。
这些年来,很多城市提出“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城市还积极上马地铁、轻轨。这些投入十分巨大,也十分必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投入的效果。公共自行车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来,也确实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打通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因为公共自行车现在的落寞,而一概否定其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客观而言,公共自行车的落寞,是内忧外困的结果。所谓内忧,是指公共服务常有的机械和僵化问题;所谓外困,主要是来自共享单车的挑战。公共自行车在发展过程中,也努力化解这些问题,包括在很多方面学习共享单车的做法。而且,很难说公共自行车就没有值得共享单车学习之处,很难说共享单车最初没有受到公共自行车的启示。公共自行车在发展中交的“学费”并非没有价值,关键要看现在如何研究并转化这种价值。
过去提到公共服务,一般认为主要是政府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场力量。共享单车出现后,人们发现除了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在公共服务上也可以大有作为。后来,共享单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现在一些共享单车发展得也不好,人们又认识到,市场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务上有其进步性,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如何避免市场力量逐利冲动,引导市场力量尊重公共服务规律,走规范发展道路,大有文章可做。
政府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也大有可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只管投入不问效果,应该积极尝试市场办法,学习市场所长,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用户体验,注重应用新技术。而培育和引进市场力量,不是简单地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而是需要加强引导,依法予以规范。据了解,目前南京、杭州等地公共自行车运行整体平稳,企业推出“免押金租车”“扫码骑行”等服务,推动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融合发展。这些探索也是很有价值的。
当一项公共服务已不适应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要勇于说再见。过去可能存在一种情况,一项政府公共服务推出来后,为了体现决策正确性,或者为了解决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哪怕已每况愈下,仍然继续加大投入,造成公共资金浪费。任何一项决策,都是时与势的结合,决策要有长期性和预见性,但谁也不能保证决策永不过时,如果确实完成了历史使命,果断止损又有何妨?
公共自行车逐渐离场似乎已不可避免,但不应简单说这是公共自行车的“失败”。分析公共自行车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把握上,有太多值得认真总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