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说不

2021-04-30 15:46:34    北青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4月29日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公务活动用餐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商家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最高罚5万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显著改善,也滋生了一些铺张浪费现象。浪费不仅消耗社会资源,有悖传统美德,而且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还触及粮食安全这个重大问题。去年中央再次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要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然而,由于“好客”的文化传统,加之餐饮活动被打上个体行为的烙印,遏制餐饮浪费基本上依靠道德约束。无论是倡导的方式或软性的规范,力度都稍显不足。为共同遏制餐饮浪费,需要给“舌尖上的浪费”建章立制,实现法规与道德联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将近年来我国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反食品浪费纳入法治轨道,不仅彰显了我国对治理食品浪费乱象的严肃态度,也更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守护粮食安全必须动真格,对“舌尖上的浪费”必须零容忍。《反食品浪费法》不仅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作出规范,对制作发布传播暴饮暴食视频节目者,也给予了最高罚10万的严厉处罚。此外,还通过奖励“光盘行动”引导那些习惯于“大手大脚”点菜的消费者,并允许餐饮服务者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

反食品浪费立法通过之后,今后还能愉快地“下馆子”吗?这样的担忧其实没有必要。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专项立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相关立法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推进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建设,其目的在于杜绝浪费而不是限制消费。只要不“丢弃”,就不会纳入“浪费”的范畴,自然不用担心受到法律的制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弘扬传统美德,保障粮食安全,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这部“立规矩、明责任、兴风尚”的法律,被认为兼顾了法律的“硬”与风俗之“软”,将对食品浪费这一社会顽疾,提供有效的法律约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按需点餐,科学用餐,反对各种浪费食品的行为,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说不,每个人都应该做爱惜粮食、节约食品的践行者。(胡欣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避开不良营销之“坑”需合力而为
下一篇:醉驾入刑十年 警钟仍须长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