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

方精云    2021-04-27 15:25:25    人民日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同时,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学理支撑。

生态学是研究宏观生命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的科学,能够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自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从研究对象看,生态学主要研究较高层次的生命系统及其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与众多学科交叉,是一门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人类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全球性生态与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仅仅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传统生态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更好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要求生态学对自身学科体系作出相应调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与此同时,新时代生态学研究也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为新时代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就是要从学理上系统阐释这些重要理念。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不同研究层次和不同生物类群。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需要科学划分生态学二级学科,广泛涵盖其庞杂的学科门类,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经过反复研讨,明确了划分生态学分支学科的原则:一是明确生态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二是生态学每个二级学科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三是二级学科可以进一步划分研究方向;四是每个二级学科应当有独特的必修课程体系。

按照这样的原则,作出如下学科体系设置方案:动物生态学,着重从多层次、多尺度研究动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动物个体的行为和习性特征,动物与环境和其他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物种群增长和调节,生物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以及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植物生态学,着重从多层次、多尺度研究植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植物个体的分布、生长和适应,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种间关系,植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等;微生物生态学,着重研究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微生物的时空分布与群落构建,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着重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营养级和食物网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景观生态学,重点关注景观结构、过程、功能及其动态变化,主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结构、生态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修复生态学,着重研究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流域治理、污染水体修复、矿山植被与退化草地恢复、再造林、外来种去除、栖息地改造等;可持续生态学,着重研究支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主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资源约束和阈值,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和实践,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行为、健康和福祉的影响等。

在生态学学科体系中,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主要按研究对象划分,几乎涵盖生态学研究的所有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生态学整合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方向,包含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模型等;景观生态学是连接生态学与地理学的桥梁;修复生态学偏向应用生态学分支,主要研究和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可持续生态学主要研究和解决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生态学问题。这样的学科体系既基本涵盖现代生态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内涵,不仅能满足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
下一篇:互联网+督查 开通群众监督的直通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