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目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生态危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温控1.5℃特别报告》指出,实现1.5℃温控目标有望避免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积极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与应对已成全球共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备受期待。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就目前来说,中国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能耗物耗高产业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主要是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亟须向清洁能源转型。因此,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实现碳中和涉及政府、企业及个人行为,需要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行动。要明确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转型之变,是未来国家间、企业间技术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在未来十到四十年间,低碳发展将作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其所带来的挑战是艰巨的,但创新创业及合作机遇也将是巨大的。在国家完善政策规定和支持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当从生活方式、经济结构、能源技术革命等方面协同努力,从而形成全面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技术上,实现低碳转型首先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碳中和最终要靠技术,技术是能源消费革命、产业革命的最终的驱动力,必须要加大技术创新。要着力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转变用能方式,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碳排放的直接来源,因此要加快技术及结构性转型,如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绿色低碳工业、绿色电力等。
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应形成良性配合及互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建立行业标准、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理念宣传教育等,对地方政府及企事业、个人等形成激励、引导和规约。当前,我国国家层面正加快构建宏观、微观一体化的碳中和政策体系,各地方政府也全力推进行业的清洁化改革,为推进实现碳中和提供政策支持。
对企业而言,企业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实现零碳转型,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创新提升,还要在原料、供应链、运营、营销等各环节审视既有运作模式,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同时,随着低碳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可持续消费也将兴起,企业要打造绿色可持续产品迎合并引导消费偏好,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建筑、交通、制造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要颠覆既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绿色革命也意味着行业革命,在行业转型的风口,企业需要与时代同行并进。
此外,打造绿色低碳社会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此而言,智库等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等可充分发挥思想创新及传播、绿色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等作用。要使公众从消费理念及价值偏好上对绿色低碳形成深入认可,从而推动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社会。
在气候危机面前,没有国家是一座孤岛,每个人也都身处其中。合作应对气候危机正成为国际合作最大共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正承担起艰巨的时代重任,而顺利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戮力同心、协同努力。相信在国际国内共同推动下,不仅中国可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人类可持续发展也将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