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专利年度申请量不少,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大而不强的问题却依旧突出。部分专利令人“无语”,不仅没有创新价值,还有违常识。甚至有的专利,是“别有目的”的产物——在网上,就出现了实用新型专利“私人订制”服务。尽快刺破“专利泡沫”,迫在眉睫。
今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6.1%,继续领跑全球专利申请量。但“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而非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当前专利申请数量达到新高的大背景下,推动专利申请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不仅事关科技创新与竞争力,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专利泡沫”的说法由来已久,此前相关方面也对此多有关切。从总量看,我国发明专利仅占所有专利申请的1/3;国内发明者热衷的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这跟发明专利相比,无论实用价值还是原创程度,都逊其一筹。当这样以“走量”为突出特点的专利申请成为惯性,知识产权所积累的“泡沫”自然不容小觑。
当然,对此现象也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不必否认专利数量快速增加的现实价值。毕竟,一国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专利作为基座。也就是说,当前的专利申请状况,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在鼓励专利创新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如为企业减税、个人评职称、罪犯减刑、升学加分等,确实被某些专利“吸血者”乘虚而入,最终制造了大量低质化专利。
如,市场上甚至诞生了“职业专利编造师”,专门以冲量方式来获取专利背后的奖励,流水线式的专利“生产”令人惊叹;一些企业为减税或套取相关补贴,还与专利公司、政府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形成专利造假“产业链”……诸如此类情形都在提醒我们,要警惕当前专利创新激励机制的异化,更加注重提高专利审查质量。
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专门通知,明确提出,6月底前要全面取消各级专利申请阶段资助,而地方也不得以资助、奖励、补贴等任何形式,对专利申请行为给予财政资金支持。这其实就是给功利化的专利申请“釜底抽薪”。
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优化相关专利考核机制。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常会把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基础指标,但执行过程中却可能出现重量不重质的倾向,这就需要相关认定环节强化质量审核;还应加大对专利造假的追责力度,可以考虑将违规专利申请作为失信行为纳入知识产权信用监管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专利申请量多质少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对之的治理也难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要全社会将对专利数量的过度“崇拜”,真正转向对专利质量的重视。确立了这一基点,相关政策的优化和纠偏才能更系统、更协调。
一方面,我国专利申请量已稳居世界第一,完全可以有更开放、更科学的心态来看待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就必须跨越知识产权质量这一大关,行动越早、越主动,越受益。而尽早去除“专利泡沫”,让更多高价值专利涌现,也是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石不可回避的一环。兹事体大,值得全力“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