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做出要求。多地学校纷纷响应,推迟到校时间、调整作息安排,引起家长热议。一些家长认为“睡眠令”的发布直指要害缓解了学生压力。但也有一些家长抱怨学校作息调整对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睡眠令”明确指向学生因课业压力大导致睡眠不足影响健康的问题,同时限制学校、教培机构提供教育培训的时间,值得肯定。然而政策要发挥的最大效用,需要各方转变思路、改变行动、积极配合。
改善优化学生的睡眠需要学校积极统筹。学校要从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塑造健康身体的角度出发对作息时间、课程安排以及相关作业布置予以统筹。应付式的作息调整无疑消解睡眠令的作用。需要统筹安排的还有作业布置,教育部门对每天每科作业时间有明确规定,一般在二三十分钟,但一些学校老师都按时间规定顶格布置,看似每科时间不长,但初高中七八个学科将耗费大量时间。快乐课题,劳逸结合,学校要转变“成绩是逼出来”的思维,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成绩的提升。唯有统筹才能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学生。
改善优化学生睡眠离不开家庭配合。一些焦虑的家长把每一次减负空余的时间视作弯道超车、开小灶的时机,为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甚至把老师请到家中为孩子补课辅导。我们并非否定课外辅导的作用,事实上个性化的辅导确实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提优补差,但家长出于焦虑和攀比,盲目过度地报名辅导班,不仅会导致孩子疲惫甚至还会让孩子丧失兴趣。积极响应睡眠令的号召,家长责无旁贷,不仅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投入学习。
睡眠令应引起社会思考及响应。 “是否真的需要高强度的学习才能获得好成绩”“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让学习事半功倍”……打破现有的恶性循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比如:学校通过更加个性化趣味化的教育提升学生在校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培机构不再发布各种“鸡娃帖”营造焦虑吸引家长报名,而是精心研究高效学习法;家长给予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休息调整,等等。各方唯有本着真正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的初衷,教育改革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