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年轻人立遗嘱,不必大惊小怪

2021-04-08 10:52:49    光明网

年轻人立遗嘱?这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现象在如今越来越常见。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今年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

这个案例中的当事人才18岁,竟然也要立遗嘱,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据其本人表示:“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与此同时,据媒体援引中华遗嘱库近日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截至2020年底,这一群体人数合计已达553人。”由此可见,小红不是个例,年轻人立遗嘱,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现象。

其实,年轻人立遗嘱并非出于游戏心态,多数人的态度是严肃的。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重要的现实因素:年轻人个人财产增多,以及防范风险的意识加强,这二者缺一不可。相比过去国人物质财富匮乏的时期,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更多可能继承的财富,尤其是房产——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会提前给孩子购置房产,即便孩子没到成家的年龄,名下也可能有一套乃至多套房子。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物质财富。因此,某些认为年轻人“没什么钱可以用于立遗嘱”的言论,未免有些片面和幼稚了。

与此同时,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科学理财、防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理财意识,而且具有规避风险的观念。很多人明白,风险不仅存在于财务领域,也可能在健康问题上存在。面对健康危机乃至猝死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未雨绸缪,把自己的生命健康问题与财产继承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物质财富,通过遗嘱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形式来“操作”,也未尝不可。

另外,年轻人对死亡话题的态度,显然要比老一辈更加开放,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绝大多数年轻人距离死亡还很遥远,但“向死而生”式的哲学思维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并不少见。在过去,不少国人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忌讳谈论死亡话题。但当代青年在与死亡话题有关的遗嘱问题上,态度更加开明,不会因为“忌讳”而不去思考——能做到预估风险,未雨绸缪,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才是智慧的表现。

因此,我们不必为年轻人立遗嘱的现象而大惊小怪。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现象,但背后的现实问题,却一直存在。我们要透过立遗嘱行为的表面,看到其中的本质问题。其实,能从法律形式上预估风险,这个思维方式值得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与思考。(西 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障学生充足睡眠,还需凝聚社会共识
下一篇:破解“影子教师”尴尬处境,需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