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2021-04-08 10:40:59    光明网

媒体报道,清明节期间,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其中,作为较早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山东大学已经连续开课14年。

我们的传统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一直持回避、忌讳的态度。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不管是家庭生活中还是学校系统内,对于死亡讳莫如深。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未成年人缺乏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很少能够直面死亡。更有甚者,因对死亡无知,而导致在遭遇挫折时以轻生的方式应对,做出草率的选择,酿成悲剧。

就此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开设死亡教育相关课程是一件好事。通过课堂讨论死亡、模拟临终告别,到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等多样的形式,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死亡、认识死亡,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他们爱护身体和生命,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的,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课程与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普及死亡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与公众理性看待死亡,培养和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不仅仅是高校,在中小学校,也有必要以契合中小学生年龄、认识水平的方式开展。

进一步普及死亡教育,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需要对死亡脱敏。去年,江苏一幼儿园组织孩子们给皮球虫办了一场特殊葬礼,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就遭到了部分家长的质疑。虽然不少家长自发在朋友圈晒图、晒感想,觉得幼儿园早早地开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但也有一些家长觉得不太吉利。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态度,恐怕也是学校开展死亡教育必须考虑和顾及的问题。因此,学校开展死亡教育必须赢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乃至与家长协作。正确对待死亡,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很多家长也需要补课。

进一步普及死亡教育,还需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的力量,构建死亡教育体系,加强死亡教育研究,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的科学性。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安宁疗护病房、重症监护室接触生命末端场景,感受生命与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通过采取多种生动教育形式,增强死亡教育实践性。

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终将降临,开展死亡教育,让青少年更早了解死亡、认识死亡,更早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题中应有之义。

开展死亡教育,不仅是引导青少年认识和理解死亡,用一种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认识到生命之珍贵、有限。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就更应该热爱生活、珍视有限的青春时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去探索和追求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李一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胡吃”才停“海喝”又来,拿命换钱的“喝播”必须叫停
下一篇:司法拍卖变任性拍卖,监督别成“无用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