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村小的美丽蝶变

李云龙    2021-04-08 10:15:15    人民日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建起了村小。听父亲说,村小是全村人的心血。建房的砖和瓦,是村里组织人手自己搭窑烧制的;檩条是一根一根凑的,凑到最后还差几根,老支书就把自家门前的两棵槐树砍了给凑上;没有水泥就先用白石灰和泥凑合着。原材料齐了,村里又组织青壮劳力干了大半个月,终于盖起了四间一排的瓦房。因为屋子少,各个年级都要合堂上课。全学校也只有一位老师,身兼数职,既当校长,又当保安,还当语文、数学的任课老师。每天一个人,一根粉笔,坚持了许多年。

在我开始上学那会儿,那排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了。阴天下雨的时候,教室地面就会发潮,甚至因为凹凸不平还会积水。渐渐地,教室成了危房,村里人没钱翻盖,只好在教室的中间用砖砌了两根水泥柱子顶着房梁。教室外面的台阶也破损严重,隔三差五就要找人简单维修。后来,我们村小合并到了邻村的一个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有四排青砖大瓦房,还有一个小广场。每周一,我们都在这里参加升国旗仪式。最让人高兴的是,学校里通了自来水。上完课或者跑完步后,我们都喜欢拿着搪瓷缸子去水龙头下面接水,然后咕嘟咕嘟喝进肚子里。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便。学校里还有很多离家远的同学,只能步行来学校。夏天还好说,天亮得早,走路倒也没什么。可要是冬天,就十分难受了,不仅要摸黑走路,一旦遇上大雪,走得慢不说,还有可能摔倒。除了上学路,吃饭也是个大问题。学校里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只能从家里带饭,早上还温热的饭菜,到了中午已经凉透了。还记得那个时候写作文,写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学校能有校车、饭堂,我们就能多睡会觉,吃上热乎饭了。

虽然早已长大,但这个愿望一直在心中,这也促使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去年,在小学原址上,一幢全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新建的教学楼共四层,每层有6个教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暖气;每一层都有开水房,孩子们可以方便地接热水喝;教室里都配有多媒体,还有先进的授课软件和授课工具辅助上课;教学楼后面是新建的塑胶跑道,操场上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整齐地停放着九辆校车;新建的食堂里,菜品种类丰富,饭后还有水果供应……那些曾经写在童年的梦想,都在一一变成现实。

记忆里的村小早已不见踪影,眼前的光景让人感慨万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所农村村小的美丽蝶变,折射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倍加珍惜,愈加奋进,才能让新时代的村小更好成为成才的摇篮、梦想的起点。

(作者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小学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花椒树,面向市场好致富
下一篇: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