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村文化设施岂能成摆设?

2021-04-01 11:41:34    南方日报

据《半月谈》报道,太行山脚下某明星村的农家书屋大门紧闭,记者提出探访,村干部迅速组织了村民进屋“阅读”。此间有村民问,“拍好了吧?我还有农活呢”,还有村民夸赞“你拍得比其他记者好”,俨然很熟悉这套摆拍流程。采访结束,书屋又关了起来,几千册书依旧在架上积灰。

农村文化设施岂能成摆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民不是没有精神文化需求,但建立认识、养成习惯需要文化环境的长期滋养。农村文化设施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移风易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多次发文对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出指导,各地也积极推进落实。

然而,不少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是建起来了,却走了样。有的农村空心化严重,却仍建设标准化农村文化中心,结果花大价钱修的舞台球场没什么人使用;有的农村书屋里书是不少,可内容并不契合群众阅读习惯;还有的地方文化设施建好后无人管理,要么常年落锁,要么挪作他用。好的政策如此这般落实,反而成了对财政资金的虚耗。

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归根结底都与形式主义相关。一方面,是不合理的政绩观作祟,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上贪大求全,无视地方个性搞一刀切,一味向高标准看齐;另一方面,是思想认识没有跟上,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当负担,根本不在意文化设施的实际效用,所以应付完检查考核就拉倒,不肯费心管理维护,更谈不上主动贴近群众进行组织宣传。说白了,就是不把农村群众的需求放在眼里,没把繁荣乡村文化、实施乡村振兴的任务落到心上。

该为农村文化设施掸掸灰了。以文化人、建设文明乡村是一个漫长过程,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应当持续发力,结合农村实际,打造当地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同时,乡村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也有待完善,不能光看文化设施建没建、建多少,更要看怎么建、用得好不好。可以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考虑在组织文化活动并吸引群众参与上做文章。在决策与管理过程中,多听一听村民的想法,才能真正做到“以村为本”“以村民为中心”。(王梓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确保中小学招生与竞赛“脱钩”
下一篇:清明节1亿人次出游 需“预约限流”把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