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严禁中小学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这并非新要求、新基调。近年来,教育部门已是三令五申、千叮万嘱,此次不过是再宣示、再提醒、再强调。不过,一次提醒都能火速“出圈”、引起全网围观,足见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中小学招生与竞赛挂钩,为何必须“严禁”?一言以蔽之,有损公平。其实,各类竞赛本身并无“原罪”,甚至可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可多年来,不少主办单位、学校、家长念歪了经。其功利性被一再强化,其动机已被严重扭曲。过多过滥的各类竞赛一度与升学、择校、加分等联系起来,引来暗箱操作,触发社会焦虑,在教育公平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个“混乱”的砝码。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把人比作树木,认为不必勉强让树木长得一样高,但要在“立脚点上求平等”。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亦强调,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求“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严禁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正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对各类竞赛活动全面清理、严格监管,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等政策,竞赛活动少了、凉了,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与此同时,小学生完成“癌症研究”等拼爹竞赛仍然不时见诸报端,参赛者花式“秘考”依旧禁而不绝——严禁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仍要一禁再禁、“药不能停”。
一方面,继续严管竞赛。竞赛变“研学”,答题成“闯关”。据报道,一些杯赛名字换来换去,包装成“研学营”“冬令营”等形式,在监管的高压之下竟能从未离开。这提醒我们,一些社会竞赛“求生欲”强,变化多端,有足够的“胆识”与监管竞赛、叫板。对此,要进一步鼓励投诉、举报,继续严肃查处,让违规举办竞赛成为更高危的买卖。
另一方面,继续抓好招生这一关键。中小学招生与竞赛挂钩,招生是“主角”,竞赛只能算“配角”。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凭借某些资源优势,任意设置入学门槛,通过“秘考”、面试等途径“掐尖”抢生源。这一点,才是竞赛乱象的作乱之源。如今,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已成常态。但从报道来看,秘密考试、交钱就能摇中名校——个别中小学校、培训机构仍有顶风而上的迹象。各地教育部门仍要聚焦招生这一环,确保全流程公开透明,对于违规招生行为动真格、出重拳,尤其要把“隐形挂钩”问题作为今后一大重点,好好管一管。(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