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就是通过做“加减法”的方式给制造业提供更多支持。制造业作为国之发展的关键,对外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逐,对内亟待摆脱“缺芯”之痛和“卡脖子”之忧。此次国家给予制造业的减税惠政,从正面激励制造业补芯强链。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制造业一定能成为新发展格局的硬核支撑。
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会议决定,今年1月1日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实施这项政策,预计可在去年减税超过3600亿元基础上,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这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
普惠式的减税措施从疫情之前就开始了,即便去年疫情阴霾笼罩,财政金融政策依然做足了“加减法”——通过减税政策给市场主体更多支持的同时,通过财政政策将帮扶资金直到基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给予制造业结构性减税措施,就是通过做“加减法”的方式给制造业提供更多支持。
随着疫苗在全球普遍接种,各大机构对全球经济复苏充满期待。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一方面,全球尤其发达经济体持续不断“放水”,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全球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发达经济体,引发全球性股汇债三市动荡,土耳其已经发出三市动荡的信号。
另一方面,全球性通货膨胀将带来全球性加息潮,引发全球股债汇三市的深层隐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托底,也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复苏,这证明中国不仅具有超强的市场抗压能力,也是全球市场稳定的压舱石。但是,受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将继续承压。
这些压力,不仅对中国股债市带来传导风险,也使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和瓶颈。中国制造业不可能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产业转型升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产业链的配合,也需要国家政策的配套支撑。因而,国家给制造业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结构性减税,无疑是既输血又减负的做法。这样的“加减法”将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破解中国制造业徘徊于产业链的难题。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困境是“缺芯”之痛和“卡脖子”之忧。“缺芯”意味着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降低,面临被逼退出市场的窘境。从华为到中兴,代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虽然拥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和设备,也有高端芯片的设计能力,但在芯片制造上却存在短板硬伤。
近年来,“缺芯”之痛让中国制造业猛醒。在残酷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逐中,所谓“全球化”和“科学无国界”都变成了空谈。科技竞争,说到底是制造业硬核实力的竞争。因此,补芯强链,是制造业强基固本的关键。
就此理解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给予制造业的减税惠政,就能洞悉该项政策的利好:一是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创新才能补芯,补芯才能强链,才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减税能够鼓励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激发企业研发热情。
疫后的全球市场,都在抢抓经济复苏的机遇,而制造业无疑是国之发展的关键。即使是口罩这样的基本医疗产品,如果没有完善的供给链条支撑,也会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都在重视本国制造业,想方设法摆脱他国依赖,让本国制造业回流。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更要做大做强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意味着国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宏观层面的布局,也有“加减法”的具体支持。在国家战略支持保障下,制造业一定能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硬核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