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村垃圾处理,不能“眼不见为净”

2021-03-29 11:11:46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近日在西部一些脱贫县走访了解到,一些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虽然修建完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营维护资金,有的成了摆设,生活垃圾仍被随意丢弃或焚烧。

某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告诉记者,2017年全县投入4400多万元建了27座垃圾处理中心,目前只有11座正常运行,日常运营维护资金跟不上,导致工程设施不能得到长效运行。记者看到,一些村级垃圾处理中心早已闲置,大门紧锁,往来村民望着铁门里略有锈迹的设备,竟不知是垃圾焚烧炉,不远处的村道旁,简易的垃圾池浓烟滚滚。

环保设备大量闲置,无疑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贫困地区建起了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处理中心等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乡村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缺少后期运营维护资金,一些财政困难地区,尤其是刚脱贫摘帽的地区,原本构建好的垃圾处理模式难以正常维持,农村脏乱差现象出现反弹。

走在部分脱贫地区城乡道路上,时不时可见垃圾箱、垃圾桶等设备,不少行政村配备了三轮摩托垃圾收集运输车、建设垃圾收集点,给农户配发垃圾桶、垃圾筐,一些村屯还建立了保洁队。但由于农村垃圾成分复杂、量多分散、收运困难,一些监督考核机制流于形式,许多地方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堆放处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有的村干部充当起保洁员的角色,利用周末骑着三轮摩托车到各村屯收垃圾。

“能烧的垃圾在家里就烧掉了”“有的素质高的,把垃圾扔到山洞里不影响村容村貌。”谈及村民垃圾处理方式,一些村干部如是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泛修建垃圾处理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却没有给予农村居民处理垃圾的有效落点。

一烧了之,眼不见为净,显然不是乡村垃圾正确的处理方式。而一建了之,以现实困难、客观因素为借口,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束手无策,也是一种懒政。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创新考评方式。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还是保洁人员工资报酬等,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卫生环境整治投入方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破解资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长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等不起,慢不得,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短板,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乡村。(卢羡婷 吴思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别沉默,这就是性骚扰!
下一篇:景区蹦野迪不是放松而是放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