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两次登上《今日说法》的他,给我们三点启示

李 介    2021-03-25 15:33:43    新华网

日前,一则法治新闻引发了“全民围观”。

一名曾卷走公司700多万元的前科人员,出狱之后成了另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重操旧业”卷走公款1900多万元。这不是影视创作,而是真实案件。这位犯罪嫌疑人,还两度被《今日说法》栏目报道。

深挖案件背后的细节,有人感慨,一个前科人员能让老板和同事都对他深信不疑,可见有多“聪明”;也有人质疑其所在的公司规章制度等简直形同虚设;当然,很多人还提到了案件中涉及到的“假证”——造假成本也太低了吧。

除了唏嘘感慨,我们也从中得到至少三点启示:

启示一:聪明要用对地方,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毫无疑问,这位犯罪嫌疑人智商是很高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然而,在他的“魔幻”经历中,聪明没用在正道,反而利用耍小聪明、动歪心思来满足自己的贪欲,最终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另外,这对于很多人也是一个警示,看人千万别只看表面,“富二代”“名校毕业”这些标签有可能是骗子骗人的幌子。

启示二:有些流程再着急也不能省,千万别让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相关报道提到一个细节,被卷走1900多万元这家公司当初在招聘犯罪嫌疑人时,正值业务扩展,董事长亲自面试,并且对其非常满意。董事长的“满意”,也许让其他人对此人放松了警惕,这可能也是之后在学历等审核阶段被轻易放过的一个原因。其实,伪造的假学历等并不难勘破。他此前面试的几家公司,就是在最后审核时被发现了破绽。可见,对于一家公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多重要。

启示三:小小假证危害巨大,监管还要下“真功夫”。犯罪嫌疑人能顺利入职,并且得到公司同事认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高学历和良好的工作背景”,而这一切都是伪造的。类似这种用假证谋取不当得利的行为,在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会形成“示范效应”,诱导更多人使用假证,导致社会公信力严重缺失。对于假证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严格监管和打击。只有这样,各类真证也才能名副其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像治理“黑广播”那样治理“灰广播”
下一篇:孕婴摄影店搞胎儿性别鉴定 谁在提供方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