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吐纳”

于 石    2021-03-24 11:05:45    人民日报

【现象】每年雨季,积水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的提出为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此前,广东省广州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形成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日常管养长效机制。

【点评】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近年来,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江西萍乡,超八成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在吉林白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困扰城市发展的缺水难题得到解决,昔日的“风沙城”正发展成为东北“水乡”。随着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治污蓄水,还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调蓄、净化,营造出与自然相容的生态景观;城市公园、林荫绿带等场所,创造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之城,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

也要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个别地方预防和应急工作存在不足;针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少数地方还有贪快求全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持久的耐心、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办法。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才能把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美丽宜居、幸福栖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消费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 平台态度最关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