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原本就是“一家人”。京津冀三地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不断把美好蓝图转化成美丽实景,一定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目标收官之年。7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加快进行,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京津冀携手交出“期中考”成绩单。
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版图前审视这片广袤大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要求三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历史行进的脚步,走过一道道坡、爬过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机的气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7年中,京津冀“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三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渐显现。
7年来,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通州行政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宏图徐徐展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雏形初具,同城效应越发凸显;通过产业的疏解转移与升级,三地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相融相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关系由原来的虹吸效应为主,转向辐射带动为主。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三大板块由南向北梯次推进,京津冀越发显示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龙头、作为我国第三增长极的强大带动作用。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今天的发展,没有一隅之战。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央的部署,“十四五”时期,北京要始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强前瞻性整体性谋划,科学把握工作方式方法,稳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要加快推进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区域公路网,提高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管理水平。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严格按规划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服务保障,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白洋淀的保护和治理。要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力,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支持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着力促进交通、环保、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原本就是“一家人”。“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三地携手并肩,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不断把美好蓝图转化成美丽实景,一定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