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别以“打假”之名恶意伤及正常经营

2021-03-19 15:09:11    新京报

当公众仍津津乐道于“3·15打假”时,一群特殊买家正精心选择着他们的目标,他们下单就是为了进行索赔。这里有致富神话、也有各种近乎公开的套路。据媒体记者卧底“职业打假群”发现,有人专门传授“打假”技巧,学费从300到1000元不等。与此对应,一些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对于部分商家和创业者来说就像是噩梦,这种对产品的“吹毛求疵”式索赔,也已经异化为违法的“假打”。

由于在法律上缺乏清晰界定,“职业打假”的正当性在现实中仍存争议。而从最新调查来看,当“打假群”成为产业链式的存在,一些“职业打假”行为已严重变味,甚至部分越界为敲诈勒索。这明显超出了可争议的范畴,而是涉嫌踩踏法律红线,也干扰了正常经营活动。

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打假群”,“师傅”不仅告知哪些东西容易“打假”,还手把手帮助“选品”,甚至透露可以自己“造假”——“如果是一些小食品厂,那你随便造,别被抓住就行”;还有一些则是恶意钻平台规则漏洞进行索赔,或是看到有瑕疵的商品拍下,收货后以商品有瑕疵为由申请“退款不退货”,把货物据为己有。此外,“职业打假人”王海还透露,有人在网络聊天群传授“假打”犯罪的方法,如教人用针扎破酸奶,以此要求退款不退货,同时通过这种手段掉包诈骗网络用户等。

上述现象,已明显偏离“打假”的本意,而在一定程度有了“黑产”之嫌。因为,顶着“打假”的名头而恶意“假打”,甚至借机犯罪,显然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其危害性也不容小觑。一方面,这种敲诈式“假打”,将对真正的合规性“职业打假”行为产生污名化效应;另一方面,一些本质上已经属于“碰瓷”的“假打”行为,不仅无助于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反而将影响商家的正常经营。

现实中,大量以“知假买假”为前提的“职业打假”,所瞄准的都是一些小商家。这部分商家往往对法律法规并不熟悉,相关产品的广告宣传或是包装等方面也更容易出现瑕疵,这本是市场中很难完全避免的正常现象,但却容易因此被“假打”者当作“软柿子”而盯上,动辄遭遇勒索或恶意索赔。如此,无疑也会影响到一些小商家和创业者的积极性,乃至与“六稳”、“六保”要求相违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这虽是针对各级政府而言,但一些游离在法律边缘,利用商品瑕疵进行恶意索赔的行为,同样影响到市场主体的“安心经营”。如有卖羽绒服的店家,因在广告中表示“防水膜作为服装表层技术,将防水性能发挥到极致”,就被“打假人”以“极致”违反广告法投诉到工商局;一位卖手工农产品的店家,“打假人”一次性购买了1800元的产品后,以“三无产品”为由要求10倍赔偿……这类所谓的“打假”,本质上与“打假”无关,而更像是滥用法规对商家进行正当“胁迫”。

如果说真正的“职业打假”有其积极的一面,那么对于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是盯着商品瑕疵进行恶意索赔,乃至进行“假打”犯罪的行为,司法和监管部门理应亮明态度,并进行规制。而这方面,尚有赖于相关制度和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如专业人士就曾指出,应对恶意索赔和“职业打假”进行界分,不能将恶意索赔等同于“职业打假”。同时,在认定生产者、销售者构成虚假宣传、虚构标识等方面,应有更明确的规定,压缩恶意“打假”钻空子的空间。

总之,假冒伪劣产品须予严厉打击,但任何“打假”行为也都必须恪守法律底线。以“打假”之名而行恶意索赔乃至敲诈之实的行为,同样需要严打。这关系到“打假”正义的兑现,也关乎正常市场秩序,不容含糊。

闵萧(媒体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女当托骗钱:新型“杀猪盘”仍是老套路
下一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期中考”成绩点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