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自己在网络招聘平台的求职聊天记录,某公司招聘人员吴某在跟求职者商谈时表示:“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某的言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的愤慨,有网友表示:“考不上本科真的和智商没关系,和勤奋有关。但看不起人和学历高低无关,和人品有关。”涉事公司随即发表声明道歉,并对该员工做出严肃批评教育及处理,该公司的招聘人员也表示,“吴先生已经凉了”。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在今年的两会上,就业和教育也都成为热点话题,国家正在着力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稳步推进更好教育公平保障,公众也期待更好、更公平的就业生态的出现。此时这位吴某如此明目张胆地学历歧视,并且出言不逊,结果凉凉也是“求仁得仁”。
明目张胆的歧视毕竟是少数,但事实上隐性学历歧视依然存在于职场。一些公司的HR在初步筛选简历时只看学历,非一本毕业直接扫入所谓的“人才库”;有些用人单位偏好“第一学历”和“全日制学历”,一些求职者在“招聘启事”的第一关就被拒之门外;某些招聘公告中即使没啥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也限定“双一流”学校毕业生……
对于人才的考量,可以看学历,但不该唯学历。学历印证了求职者在过去求学阶段的勤勉和努力,应该成为求职中的优势,但不能把学历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否则既不利于纾解目前的就业难题,也不利于社会人才的流动。如果把“学历高低”变成“智商高低”的人身攻击,也只能说明这家公司的HR智商堪忧了。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呼吁社会给予非名校学生更多关注,是要让非名校生知道,这个社会有人在关注他们,也有很多资源在关照他们,这是一个健康社会运行的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减少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的政策不断出台,政策红利一定是逐渐有利于就业公平的。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职场内的人为设障这么多,总有这么多的“我不配”?
给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人为设卡,拒绝将超过35岁的求职者列入招聘对象,又如这次认为考不上本科是“智商有问题”……在呼吁更完备的政策保障的同时,职场内部某些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思想也需要尽快摈弃。求职是通过一个个综合标准来筛选求职者能力的,死死的捂住学历标准不放,不仅显得狭隘,更有些刻舟求剑了。
消除“学历歧视”并非让高学历变得无作用,而是要给不同学历的求职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