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有“时间表”更有“施工图”

2021-03-18 11:03:04    光明网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将时针回拨至去年9月22日。在当天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消息甫出,广获国际社会赞誉,因为这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决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刚超过60%,要实现相关目标,难度极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挑战更为艰巨。但是,中国有决心,更有行动;有责任,更有力量。

与庄严承诺相对应的,是清晰可见的重大部署。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比如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此后,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无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此次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方向,勾勒了蓝图,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大例证是,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就包括“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怎么做?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到大力发展新能源;从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每一项制度设计都围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而推进,都传递了中国言出必行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中国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扎稳打,健步前行,已经初见成效。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中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水到渠成之举。

“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毋庸讳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基于经验,中国有信心,也有决心打赢这场硬仗。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由此延展开来,中国有决心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每个地球村的成员,都有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中国正阔步前进。世人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以更丰富的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表率。(王石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芯片跃进之后,再来一波量子跃进?
下一篇:高校以6.7亿司法拍卖,有钱就能当校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