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城市更“适老”未来更美好

2021-03-11 14:53:53    南方日报

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孔发龙提出建议,“允许已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工作生活地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建议一经媒体报道便引发热议。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的法定义务。然而,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父母和子女分居两地越来越常见,赡养反而变得“行之惟艰”。特别是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大都是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赡养压力可想而知。这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允许独生子女父母随迁落户”“增加独生子女护理假”等,都是对“赡养焦虑”的积极回应。

有网友可能问,事实上许多老人已经生活在大城市里,可以正常看病、生活,为什么还要执意强调落户呢?重心在于建议的后半句,“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相信这是属于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但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肠梗阻”。比如医保,不同地区财政实力、医疗资源、结算标准等存在巨大差异,眼下还做不到直接打通。现实中,北上广等地已设立随迁通道,但在医保资源上都有所保留。

即便如此,也要看到“允许独生子女父母随迁落户”的合理性。当前,许多城市正持续降低落户门槛,让市民“愿落尽落”,这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和接纳。而持续推动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从允许父母随迁落户,到免费使用涉老市政设施、享受社区日间照料等公共服务,再到解决好“医保漫游”特别是门诊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群众获得感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老人并非城市资源的消耗者、食利者,而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重要参与因素。“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现在各地正积极开展“抢人大战”,但如果只想要优秀的年轻人,而不想帮他们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可能具有长远竞争力的。允许父母随迁,其实就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留住年轻人。另一方面,老年人背后的“银发经济”,又何尝不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机会?

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这一阶段到来,养老问题将日益严峻。正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回应社会关切,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每一位老人都拥有高质量的晚年幸福生活,还有待各方携手联动、积极探索。(扶 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两张照片一样情怀
下一篇:引导婚检成为“婚前习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